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作为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就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未来归根到底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入世之后,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一是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其风险管理应强调对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审查和分析,在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的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二是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与经济水平、信用体系、文化理念关系密切。
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大多都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是治理结构没有根本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和整体运作。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就是指国有商业银行要凭借自身的认识手段和经验去识别风险。国有银行应一方面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比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并参考国外银行先进的做法,建立包括贷款者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等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另一方面,关注关联者早期的预警信号,通过预警信号的识别,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
第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国有银行一方面要通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四个指标来进行财务分析,真实、全面的了解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全方位分析,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脉搏。
第三,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督机制。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规银行的处罚措施,提高监管水平,确保商业银行安全。
规范信息披露和管理
我国部分的国有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一直不够完善。为了规范信息披露工作,需要进一步使信息披露规范化。银行所披露的信息应具有综合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而所披露信息的范围,应包括银行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会计准则以及基本的运营、管理和该银行管理层六个方面。一旦金融机构的经营处在大众的视线内,他们就会努力完善内控机制,避免违规操作,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
另外,应建立畅通的信息管理传递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其核算系统,缩减核算层次,合并统计口径,同时加强会计账务的电子化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能力。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