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在经历了2011这个寒冬之年后,中国企业家们不得不开始反思过去激进的“战略”。所谓“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一些千亿级的企业,尝到2010年的甜头之后,都将自己未来5年内的目标订到2000亿,胜利的喜悦使得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飞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背后不但折射出国内不少企业家对前景的盲目乐观,仿佛企业已经颇具实力,也意味着规模的快速增长已经蒙蔽了我们企业家理智的双眼。战略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的企业在战略形成时却显得有些草草了事,不是盲目效仿、尾随其他企业,就是拍拍脑门、想法荒谬。好的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战略形成既有其必然的元素,也有其偶然的原因,是偶然与必然共同创造了战略。
战略大师明茨伯格曾经指出:“战略不一定来自事前的深思熟虑,也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家对战略存在一个误区:它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形成的东西,必须先做出缜密的思考才能开始全面行动。但很多伟大的战略都是来自于不经意的偶然。Facebook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创业之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建立大学生的社交目录开始的。这就是美国企业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偶然”战略成了企业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战略有时候也来自于一种直觉。提及到直觉,总会有人认为它是琢磨不透、很难说清楚的。但是,直觉的产生往往也是人们对发展的一种判断方式,因为只有当对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时,直觉才往往可能产生,虽然说可能很难白纸黑字的整理成文,但是这种通过靠直觉意外建立起来的战略,往往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功。
很多人认为战略是企业基于现在对未来的规划。很多企业喜欢预先设置好自己的路线,也就是通过预测,去规划好企业的发展路径。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既然我们在预测形势之时所采用的信息,不管是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也好,企业内部组织也罢,都是历史数据,一切预测都是建立在环境与企业基于历史数据拟合的假设之上,在这样一个变化剧烈的外部环境中,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假设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例如当前的中国光伏行业是哀歌遍野,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尚德正在度日如年,这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年制定战略规划时正逢多晶硅价格暴涨之日,冲破了200美元/公斤,信奉专业化生产与分工的施正荣选择了与上游生产商签订长期协议,协议价100美元/公斤。然而多晶硅的价格仅两年就开始暴跌,2011年更是跌到了50美元/公斤以下。规划之外的欧债危机的发生使得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的发展过程,贯穿着偶然与必然。如果把企业战略发展的偶然现象都认为是必然的,无异于说企业发展的路径早已凌驾于一切外部事物之上,不受其影响,等于从另一侧面说明企业与命数有着必然的联系。战略之路不但需要领导者有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看清偶然现象所昭示的必然,而且同时具备沉稳的心态,能够当机立断地应对必然现象中所突发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