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和”文化传统中的北京小吃
——访北京小吃第一人陈连生
李娇龙

  北京小吃第一人陈连生。
  陈连生向记者展示爱新觉罗·溥杰的题字。

  老北京小吃在最近炒得很热,正在进行国家级“申遗”。做北京小吃的很多,但是真正做到位的微乎其微,传承明显不足。北京小吃第一人陈连生老师感慨道:“做传统小吃的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身体好的还能做,身体不好的连说都说不出来了。”北京小吃传承发展了上千年,也占据着不同一般的地域,从而形成独到的特色。而作为北京小吃第一人的陈连生老师却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与“小吃”的密切关系。

  天人合一天食相和

  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华夏文明,老百姓的时令观念主要是季节的时令观,因此“食”与“天”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传统上讲,立秋以后就要“贴秋膘”,因此小吃行业的“炮烤涮”生意就风风火火地展开了。所谓“炮烤涮”,就是炮肉、烤肉、涮肉。北京小吃第一人陈连生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老北京“炮烤涮”的景象: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南城卖包肉的非常多,南城是文化区、消费区、娱乐区。煤市街就是饭馆街。有人写有炮羊肉的诗一首:“小品绝佳炮羊肉,名家大半近花巢。日斜可惜门犹关,专备游人作夜宵。”赞颂的就是炮羊肉的滋味,说北京炮羊肉是小吃妙品,并说了来这里吃炮羊肉的人和吃的时间、地点。总以煤市街一带近娼寮者最佳,惜白日闭门,上灯始卖。一般饭馆都是在下午六点到凌晨两点专为游人做炮羊肉。这首诗反映了一百多年前吃炮羊肉的民俗。另《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称赞说:“居住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 这首诗赞颂了老字号“馅饼周”的炮羊肉,“馅饼周”是卖炮羊肉起家,当年是与东来顺齐名的老字号。当年在门口支起60厘米大的专用炮羊肉铛,这铛用生铁加铜铸成,下面烧劈柴,伙计用铲子敲铛边,发出有节奏清脆的响声,可以传到珠市口,人们听到这声音就知道“馅饼周”开市了。炮羊肉本身的做法很多,传统的炮羊肉除了用大饼铛外,还可以家做。以鲜嫩羊肉切片,葱花、姜蒜末、酱油、醋,做法是“热锅凉油柳叶片”,热锅凉油不粘锅,化开了之后放姜、醋蒜,变色之后放葱,之后放酱油,肉熟后,再放第二道醋蒜。这种做法是比较正宗的。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向来讲究饮食,所谓“有钱人真讲究,没钱人穷讲究”。过去,老北京去饭馆吃炮羊肉,既要满足口福又要满足精神。要二两酒,一盘家常炮羊肉,服务员喊菜,顾客点菜要说“口沉宽汁”,意思就是炮羊肉做成之前加一勺高汤。在酒肉之后,可以用炮羊肉汤汁浇在米饭或面条中,味美。结账时,服务员一般说“您让我吧”,就是客气地说来为客人付账。客人一般说“别,别,别……”如若客人给了零头几块消费,服务员一般会大声喊出来,整个饭馆都喊“谢谢”。北京做买卖的人讲究节令,吃饭的人也讲究“过时不吃,不时不吃”。一般涮羊肉是从八月十五开始吃,到五月初五之前基本就结束了。这就是应时节令的实景,也是“天人合一”的反映,人在这时候“贴秋膘”,羊也是“贴秋膘”的时候,所以要到这个时候吃羊肉。而荷叶粥的食用时间段则是五月十五到七月十五。

  人人相融人食相和

  饮食要讲究符合节令,这是人与天的相和,而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人与人的融合、和睦之中。陈连生老师继续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1986年,吐鲁番餐厅开业,做涮羊肉用了一次性火锅,我们认为这是个新东西,符合卫生需求。但是这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为董寿平先生给吐鲁番餐厅写了匾,那天我们就请了董寿平、黄胄等大艺术家来做客。但是这种火锅吃法却让董老先生生气了:“我都80多岁了,吃不了多少羊肉,一人一个小锅,我涮两片肉还没有味儿呢,就吃不下去了。大伙一块吃,肉味浓,我吃两片浓香的也就饱了。”可见,并非是各人吃各人的符合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过去吃涮羊肉的人,都围着一张大桌子,中间是一个大炉锅,有许多隔断,陌生人聚在一张桌子前吃。开始吃的时候人们互相并不认识,吃着吃着就都认识了,喝酒也慢慢高兴熟识起来,所谓“吃出友谊”。个人化的吃法虽然卫生,却没有当年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般的感觉。所以人与人相和的传统,也产生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上下汇通食食相和

  老北京小吃传承了上千年,有的小吃是从民间传到宫廷,有的从宫廷传到民间。小吃在流传中逐步汇通,也渐渐地发展出北京小吃不同一般的特色。陈连生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豆汁儿和剩烧饼的故事。豆汁儿本身是民间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便逐渐传到大臣以至皇上那里。在乾隆年间,豆汁儿就兴起了,除了北京人,没有人会做。有钱的没钱的,旗人还是百姓,没有分别,都喝豆汁儿。另外,有的小吃本是老百姓的无奈之举,却成为美味佳肴。“鲜鱼烧酒剩烧饼”的口头禅隐含了烧饼落入民间却化作美味的一个故事。当年老百姓经营小买卖,烧饼卖不完也不舍得吃,但是又怕第二天味道馊了没法卖,于是放入灭火后的饼铛里面,借着余温烤着烧饼,第二天烧饼不但没变味反而非常酥脆,味道极好,于是有了那句口头禅。宫廷豌豆黄和庙会豌豆黄不同,宫廷的比较细腻,庙会的比较简朴,但是形状是一样的。

  各地有各地的小吃风味,地方性很强,好吃不等于爱吃,爱吃不等于好吃。但是老北京当年毕竟是服务于“天子宫廷”的,北京饮食的经营对象不同,这也就对北京小吃的要求很高。其他地区的名吃进京后,也要能符合北京的需求,更加精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