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是指执行的能力,是从基层员工到高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素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执行力是一种“变现系数”的体现,是一种期望价值的高效传递。执行力在行动中,随着执行环节的延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衰减的现象,使执行效力发生变化。如何克服执行过程中的机构部门执行力传递效力递减问题,成为各级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关注衰减因素
执行力是一种能量的释放,本身是一种矢量,有目标方向和能量大小之分。就像物理学中的力,又如传递中的波一样,会随着时间、空间、作用对象、传递介质的不同,使作用的效力也不同,传递的效力衰减程度也不一样。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也是这样,会根据不同的作用主体、作用对象、对象的背景、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具体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部门间执行力传递效力的因素如下:
第一,部门职责不清是影响部门执行力的首要因素。执行过程中,人们通常都有依靠和推诿心理,总想着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把责任推给其他部门。需要部门协作时,不能主动承担责任,抱着少干少出错的心理,容易造成扯皮和推诿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部门间执行力传递的效力。
第二,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是影响部门执行力传递效力的关键因素。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使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甚至会出现信息杂音,使执行目标出现偏差,形成制度、措施、目标执行的部分封闭,部门之间,协助执行的力度弱化,部门之间执行力可能出现中断,严重影响部门之间执行力的传递效力。
第三,部门目标和执行目标的不完全吻合是影响执行力传递效力的根本因素。每一个部门都有部门的利益和目标,部门人员都会根据部门目标和利益,进行工作,维护部门利益。如果部门利益和目标与执行目标相冲突,部门就会丧失执行目标的动力和决心,就会出现怠于执行目标,甚至会出现放弃执行目标,从而造成执行力传递效力的消减。
第四,执行缺少标准化流程是影响执行力传递效力的重要因素。标准化执行流程是执行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执行目标的实现就会缺乏严格的程序,会影响执行的力度,造成执行的随意性和可变性,也会形成执行的偏差,影响执行力传递的效力。
第五,执行缺少监督监控是影响执行力传递效力的基本因素。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监督监控,部门就会怠于执行,使部门执行者缺少监控力,缺乏有效确保企业战略、规则、制度流程的正确贯彻执行。
增强传递效力
在执行力传递过程中,为了保持部门执行力传递的传递效力,尽最大可能降低执行力传递效力衰减的幅度,就要采取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各部门执行的制度策略,保证部门执行力的传递效力。企业通过建立、明确各部门职责,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在执行过程中,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证执行力传递效力的有效传递,克服依靠和推诿心理,主动承担责任。
第二,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建立标准化的执行流程促进执行力传递效力正常传递。建立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克服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出现的障碍,保证执行目标不出现偏差,形成制度、措施、目标执行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开放,共同促进执行力传递效力的正常传递。同时,建立利用信息系统的自动化和规范化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使执行有可遵照的程序,提示和警示功能,进一步促进执行力在部门之间的传递。
第三,部门目标要与执行目标相协调和吻合,强化执行力的传递效力。执行目标要和组织目标相吻合,建立目标体系,提高执行的能见度,保证执行目标的可见性,变隐性目标显性化,各部门根据执行目标,来调校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和执行目标相一致,就会增加部门实现执行目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执行力的传递效力。
第四,建立监督监控体系,提高部门执行力传递的活力。首先,建立监督监控体系,可以评估部门执行者执行的效力,消除执行力传递过程中的消极因素,防止执行出现偏差。其次,建立监督监控体系,组织可以通过监督监控行为的实施,一方面,监测部门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并采取纠正措施,为执行力传递扫清障碍,保证执行力传递效力不被消减。另一方面,组织对部门采取持续的监督,就像在各部门传递过程中加装启动器,通过每次监督监控行为的实施,为部门执行力传递增加动力,使执行力传递持续和强力,有效减少影响执行力传递效力的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