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困难、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受限,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阻碍着“三农”的发展。因此,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融资问题已成为当前支持“三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突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笔者认为,搭建融资平台、突破融资瓶颈将是欠发达地区融资的主要途径。
第一,应加大政府投入,构建“三农”融资新格局。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本着“突出重点、稳定扶持、统一支配、高效发展”的原则,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管好用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扶持含量;理顺商品流通市场,改善农村水利、交通、人文等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参与地方农业产业化建设;将农村部分剩余农业产业人员转移到农业配套产业上来,为其创造更为有利的创业条件,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带动农业附加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化,增加农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第二,应调整信贷结构,搭建扶持“三农”融资平台。当前,在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抢占“农村、农业和农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一向以农村为阵地的农村信用社依然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因其管理粗放、不良占比较高、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其投放能力。农业银行已撤出农村阵地多年,在股改上市后重新将经营重点定位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包括发放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等支持“三农”优惠政策。但由于受多年农村业务的萎缩、营业网点的撤并、政策的执行、人员素质结构等多重历史因素的影响,信贷支农力不从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凸显。邮政储蓄银行虽以点多面广、投放能力足、方便快捷深受资金需求者的青睐,但准入门槛高、信贷利率高、分期还贷额度高的“三高”政策让借贷人望而却步。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融资格局,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政府搭建融资平台,才能使“立足农村、服务‘三农’、致富于民”的扶持初衷得以实现。
政府部门应发挥引领、协调作用,整合融资资源,在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国有、民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信贷投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倾斜基础上,加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及担保公司的建设步伐,加快支农资金使用频率。在信贷投放方式上,在做好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信用担保、联户担保等措施,降低“三农”信贷投放准入条件,才能使“三农”资金宽裕,使用合理,放得出收得回,实现地方经济、金融机构和农民三方受益,互惠互赢。
第三,应加强引导突出监管,让民间融资渠道发挥作用。监管部门应履职尽责,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和融资环境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租赁、典当、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机构,补给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不足的缺陷。在融资渠道上,净化融资市场,有效规范融资渠道,禁止无序竞争现象,杜绝虚假注册、抽逃资金、高风险经营和非法集资等不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