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金融服务插上科技之翼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创新服务惠“三农”

  本报讯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通讯员 冯  薇)为积极配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从渠道畅通、科技建设、业务宣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促进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以创新服务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插上了科技之翼。

  通畅渠道,创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会同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搭建的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覆盖了其他银行辐射不到的地区和客户群体,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使得偏远地区客户享受到普惠性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8月末,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累计处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1.97亿笔,清算资金4.42亿元。

  科技先行,创新富民惠农支付产品,助力农村金融发展。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支付服务创新为重点,根据股东及成员单位需求,陆续开发建设了农信银共享电子商业汇票、农信通自助金融服务等多项共享业务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第二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功能更为丰富,对畅通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付渠道、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性支付需求意义重大。

  积极宣传,金融知识进乡村,促业务稳增长。今年以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业务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会同相关省联社及辖属机构,分别在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通过现场交流、互动答题、业务实例分享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及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强,促进了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办理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带动储蓄存款净增2300多亿元,对促进农村资金体内循环、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发展变化亲历       

  我老家在北京远郊,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信用社存钱、取钱,直到长大后离开家去外地上学。因为上学要转几次车,我却执意坚持自己去学校报到,也许是想证明自己真的长大了的缘故吧,爸妈没办法,只好叮嘱我千万注意把钱保管好。我想,“要是只带着存折或卡来学校,交学费前再去取,不是能减少很多风险吗?”

  但后来了解了才知道,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当时虽然全国各地都叫农村信用社,但各省之间,甚至一个地区内的各家农村信用社,都没有联网,你在这家信用社存钱,取钱也只能在这家,非常不方便。

  2002年,我进入北京市农村信用社(现已改制为北京农商银行)工作,那时北京市农村信用社刚刚建成新一代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市联网,辖内近700个营业网点实现了通存通兑。那时候就觉得在信用社工作真好,与同学朋友们提起自己的工作时也是充满自信。

  2006年,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异地支付结算服务需求,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全国30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商银行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出资组建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该中心当年即开发建成了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并逐步实现与各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连接。2007年,我也正式调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参与了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宣传推广工作。

  2010年7月,随着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核心业务系统正式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全国30家省、区、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与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实现全面联网,形成了覆盖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近8万家机构网点,跨省、区、市异地实时支付清算网络,覆盖了其他银行辐射不到的地区和客户群体,对提升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及服务“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年来,由于工作原因,我走访过全国数百家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分别与员工及客户进行座谈和交流,在与员工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信用社第二储蓄所的负责人罗锋告诉我,他们储蓄所开通农信银业务后,仅两年多时间,存款增量就超过该所成立近20年储蓄存款的总和,原因就是自开通农信银业务后储蓄所的业务延伸到全国近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客户们普遍的反映就是方便,偏远地区少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却遍布乡村社区。

  十年,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令人瞩目,其成效不仅表现在城乡间居民异地汇款越来越便利,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客户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8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广大客户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累计办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已近2亿笔,清算资金超过4.4万亿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