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借新还旧”潜藏危机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聊城办事处 姜义飞

  “借新还旧”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农信社经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借新还旧贷款已经成为降低农信社资产质量的重要诱因。分析“借新还旧”产生的原因以及压降措施,是促进农信社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课题。

  成因分析

  目前,“借新还旧”已成为农信社独有的产物,其产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客观上存在经营状况一般的借款人担心贷款还清后不能重新贷出,“热衷”于 “借新还旧”;主观上存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借新还旧”没有限制性、约束性的规定,“习惯于”办理“借新还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根本原因:社会信用环境差。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良好的信用环境基础之上的。因此,市场经济和信用环境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消费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而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目前,由于受传统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形势的影响,部分个体经济出现经济态势疲软、信用观念滑坡等现象,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信用环境不佳,最终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直接原因:借款人偿贷意识差。当前,借款人唯恐急需贷款时得不到及时支持,影响经营,存在消极还贷心理。甚至还有一些借款人缺乏诚信、有钱不还、故意拖欠。

  主要原因:农信社内部管理不到位。一是信贷人员管理方面。对员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个别信贷人员思想素质低下,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带来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考核激励措施错位,导致一些信贷人员将收息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忽视了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二是信贷资金管理方面。由于受资金来源的限制,贷款规模在季节安排上有“断层”现象,不能及时满足贷户需求,给贷户造成贷款难的错觉,影响了贷户的还贷积极性。三是贷款结构方面。贷款担保结构亟待优化,行业风险显现。公司类贷款抵质押贷款占比较少,保证担保类贷款占比较高;贷款对象过于单一,存在单一产业垒大户现象,一旦出现行业形势下滑,资金周转困难,偿债能力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信社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借新还旧”成为无奈的选择。四是贷款期限管理方面。为促进信贷人员加强贷后检查、积极清收贷款,片面地投放短期贷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人员管贷、收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由于贷款期限过短,与农户实际需求脱节,贷款到期后,借款人难以及时回流资金、归还贷款,被迫进行“借新还旧”。

  利弊分析

  “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信贷经营行为,对于沉淀资金,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加以盘活,只要手续合规,可以从展期贷款实效的角度来保全信贷资产。但是,“借新还旧”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对于借款人,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经济负担,降低了偿贷能力,打击了还贷积极性。同时,纵容了某些借款人久拖不还的不良行为,懈怠了其还贷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农信社,这种行为只是从账面上减少了不良贷款比例,推迟风险暴露时间,暂时掩盖事实真相,实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防范资金的风险;同时,这种行为使贷款长期滞留在个别贷户手中,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加大了资金的风险度,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支持面;这种行为在造成以放贷款恶性循环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放贷款的按时收回,资金风险面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对策建议

  农信社要扭转“借新还旧”的被动局面,必须从“苦练内功”做起,加快内部管理改革,适应新形势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工作方式。

  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在贷款管理上,应对存量贷款实行新老划段,即以某一贷款时点为界限,将所有贷款划分为新贷款和老贷款,对新老贷款实行借据分管、分道运行、建立台账、严格监管、区别对待。对暂时确实无法收回的老贷款,在结清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以转贷的形式保持诉讼时效,但严禁利转本行为发生。对新贷款严禁任何形式的“借新还旧”现象发生。同时,为避免因丧失诉讼时效带来资金风险,应建立和落实贷款定期催收制度,以确保贷款在法律上的当然胜诉权。

  加强教育,严格责任。一是加强对信贷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岗位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以增强其敬业观念和合规意识。二是制定和落实贷款责任人制度,对新形成的风险贷款,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三是建立举报制度,主动接受内部员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对有吃拿卡要的信贷人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明确定位,合理放贷。一是在贷款资金管理上,要通过广泛吸取存款、申请再贷款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同时,要结合农村资金需求规律,合理分配贷款规模,做到细水长流。二是在贷款对象选择上,要坚持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原则,在严格落实贷款担保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投放小额支农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贷款,大幅降低保证类贷款,增加抵质押贷款,为信贷质量大幅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定期,加大清收。合理确定还款方式和期限。对每月有稳定收入的人员,积极推行分期还款方式,防止货款回笼挪作他用,减轻贷户集中还款压力,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在发放贷款时,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现金流、生产经营周期等因素,与借款人合理约定贷款期限,防范因期限不匹配人为形成不良。针对有钱不还的赖账户,要采取依法起诉、集体清收等有力催收方式。同时,积极争取公检法以及银监部门的协助,联合对赖账户进行相关制裁,争取清收的主动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