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农村信用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达标升级工作,其关键是不良贷款的压降,如何盘活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质量?成为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层思考最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经历,对此现象有以下认知。
历史原因。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村、组贷款,然由于村组不善经营和市场因素等原因,大部分破产倒闭,或虽有承载主体,但无偿债能力。有的经过多次村委换届,新任干部因无集体经济,没有还款来源,而不承认债务。
政策原因。农信社为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给予其大量资金扶持,而这部分企业属于“五小”企业,由于政府出台关于关闭五小企业的政策,所以其之前的贷款形成了不良。同时,2000年前后归并城市信用社、农村“三会一部”及一些行政行为的干预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的形成。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社,为了处理与地方各部门的关系,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行政指令向客户贷款。
自身原因。前几年存在重发放、轻管理,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以及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外,管理人员及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时有发生,这样发放的贷款极易形成不良。
严控新增不良
牢固树立“审慎经营和信贷资产质量就是生命线”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新增贷款管理,尤其是大额贷款的管理。将风险管控贯穿于贷款发放全过程,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做实贷前调查,摸清借款人真实情况;做好贷中审查,确保贷款不用作它途;做足贷后跟踪调查,确保资金安全。
在贷款发放之初尤其是大额贷款发放,采取面谈面签,保存影像资料措施,还要坚持联社分管领导必须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见面,详细了解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尝试拓宽贷前调查渠道,探索与企业上下游客户(供货商与销售商)进行沟通,以了解企业更多真实情况,从严把握借款人的承贷能力和偿还能力,重点突出第一还款来源。同时,在贷款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项规定发放贷款,并探索贷款公示制度,做实资产保全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多渠道消化现存不良
加大清收自身清收力度,对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现存不良贷款,要进一步加大自身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盘活制度,坚持“谁放款谁收回、第一责任人终身制”原则。可建立不良贷款盘活中心,凡形成不良贷款的,可将第一责任人引入盘活中心专职收贷,在规定时间(三月或一年内)收不回贷款的,坚决移送司法部门处理,绝不手软。
加强与政府协调,对于公职人员贷款或公职人员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要积极向属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对相关公职人员采取“三停五不” (停职、停薪、停岗,不提拔、不调动、不加薪、不评先、不晋级)政策,促使公职人员主动还贷。对于因政策原因或突发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推介黄金客户购买和动用拨备核销不良等措施,积极解决不能盘活的不良贷款。
加强内部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对客户经理(信贷员)的培训,要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产业政策、保全措施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每年定期举行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客户经理(信贷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同时,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对符合交流、回避条件的干部、客户经理(信贷员)进行交流、避免风险。在进行员工招聘时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专业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倡导合规风尚
今年,银监部门确定了“合规建设提升年”,要积极在农信社内部倡导合规办理业务、合规经营管理的风尚。对于不良贷款盘活而言,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盘活奖惩机制,探索建立“谁经放形成新增不良,谁负责收回;谁盘活现存量不良,奖励谁”的奖惩办法。
对于不能自觉抵制外部诱惑而发放的款项最终形成不良的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要坚决移送司法部门处理,而且要从抓典型的角度进行重判,以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此外,对于基层信用社积极盘活存量不良贷款,要进行高标准奖励,调动全辖盘活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加强信贷队伍作风建设
要加强激励机制、教育机制和惩戒机制建设。通过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合理合法提高信贷人员收入,提高违规成本,使其不愿违规;通过加强教育机制建设,以教育养心,以警示教育筑牢思想屏障,使其不能违规;通过加强惩戒机制建设,以严惩示警,使其不敢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