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大产业,目前中国苹果市场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促进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针对苹果市场的新格局、新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几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中国苹果市场的新格局
中国苹果产量巨大。中国的苹果产量从2006年的2589万吨到2011年的3599万吨,五年增加1000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00万吨,举世瞩目。2012年除了山东和甘肃部分地区雹灾较重外,大部分产区到目前可谓风调雨顺,总产量很可能突破3800万吨。从今年6月果袋的供不应求,以及去冬今春苹果果苗价高、畅销,便可预知苹果种植面积扩张较快,今年产量有较大提升。目前全国苹果产区从省市到县镇,都有自己的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势头很猛。可以预见几年后,中国苹果产业因产能巨大所产生的各类“效应”。
苹果出口下降。由于苹果收购价格连年上升,苹果出口价格偏高,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中国苹果出口量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两年下降。今年据海关1-6月份苹果出口情况统计同比下降5%。
苹果加工用果量不足。当前,中国苹果总产增加,但用于加工的果汁果、脱水果、制罐用果量在减少。2007年,全国榨汁厂曾收购加工700万吨苹果,近三年由于果汁果收购价太高等原因,每年生产苹果浓缩汁60万吨左右,果汁果加工总量仅在400多万吨。果汁出口受阻也是用果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鲜果销售供大于求。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50%以上的苹果经销商亏损。亏面之大,金额之多,为历年来之最。在苹果流通环节里,果农效益尚可,超市、大型批发市场话语强势,苹果经销商弱势明显,处境艰难。
中国苹果市场的新趋势
苹果产业重心西移。2011年,全国苹果产量前八名的省份分别是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甘肃、辽宁、新疆。中国西部苹果的产量、质量,特别是苹果贮藏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西部苹果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果农自存比例加大。经产地调查,果农苹果自存比例逐年增大。以山东栖霞为例,果农自存量占当年入库量的比例,2009年为20%,2010年为30%,2011年为40%。导致果农自存比例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价高果商不敢买,价低果农不想卖,此外一些产量大的果农由于采收时间紧,来不及分选、销售,而且贮藏苹果的专用大箱与农用车配套,随着交通道路改善、机械装卸也越来越方便,很多果农选择自存。
果农自存现象是好是坏,认知不一,但从目前看有以下优点: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入库时间、降低损耗、有利于提高贮存质量、降低成本。另外果农自存也缓解了果商在收购季节的资金压力。
笔者调研中发现,烟台栖霞香波果品冷藏厂是果农自存模式的成功范例,我们称之为“香波模式”。“香波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果农在苹果采收后,将苹果直接运至香波冷库进行贮藏,在此过程中,冷库不必为果农支付苹果款,果农对于冷库充分信任。当然,如若果农因特殊情况急需用钱,冷库会及时提供资金帮助,同时,果农根据冷库的要求对入库的苹果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分类,冷库保证贮藏质量,冷库利用掌握的丰富市场资源积极帮助果农进行苹果销售,销售价格由果农和冷库共同商议,冷库除收取合理的贮藏、包装费用外,收益全部归果农所有。
“香波模式”的成功在于果农和果库经营者是以诚信为基础,双向选择,互利共赢。一方面,在苹果成熟季节,冷库经营者为果农提供诸多便利,使得果农可以专心采收,不必为卖果困难而犯愁,提高了采收效率,保证了果农生产的优质苹果能够及时入库,为后期良好的贮存质量打下基础。同时,后期果商丰富的市场信息为果农获得良好收益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因苹果在入库过程中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冷库经营者的生产成本,缓解了资金压力,保证了稳定的入库量,提高了后期通过积极运作获取得更高利润的机会。笔者认为,在目前果农自存果比例不断扩大的新趋势下,“香波模式”为正在进行经营模式调整的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果品专销连锁势头强劲。当前,大大小小的果品专卖连锁店发展很快。南方的百果园在广州、深圳开办水果连锁,华圣在西安、北京开办的华乐仕连锁店,朗源在长三角开办的良月连锁等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这些连锁店一边抓好基地生产、收购,一边直接进入销售终端,创新了果品营销模式,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苹果市场不再一果独大。盛产水果是中国的特色,如今,苹果的市场份额不再一果独大。2011年苹果产量同比增加8%,年增200多万吨,而柑橘同比增加11%,年增300多万吨。2011年柑橘总产达到2944万吨。早在2010年全国柑橘的面积就已经超过苹果面积。
应对苹果市场变化的建议
做强中国苹果企业品牌。截至2012年5月,全国正式注册的苹果品牌有1177个。目前最有名气的是烟台苹果、栖霞苹果、蓬莱苹果、洛川苹果、静宁苹果、阿克苏苹果,这都是区域苹果品牌,缺乏企业品牌。市场经济中,差异化才是品牌竞争的关键,而企业品牌才是创新的载体。因为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也最敏感,最迫切。从市场上调查看,我国苹果企业品牌已初见端倪,山东的“金创”、“冠臣”、“众合”、“天誉”、“德丰”、“津成泰”、“朗源”、“泉源”、“天赐福”,陕西的“华圣”,甘肃的“葫芦河”,新疆的“西域香妃”、“康果斯”,深圳的“百果园”、“鑫荣懋”、“源兴”等等,这都是中国苹果企业的知识产权,也将是中国苹果产业的希望。
善待苹果价格。苹果和所有农产品的属性一样,价格的波动有客观的必然性。苹果有两个市场,两个价格。初级收购市场的生产者价格,终端市场的零售价格。两端的价格之差就是市场的盈、亏。
消费者是市场的老大。价格一旦超越价值,人们就会另选其他。生产者价格是关系整个产业链条的基础。连续两年多的实践证明,高企的收购价格已让产业难以为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利益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过高、过低的收益,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协调兼顾才能有利产业的健康发展。去年已有很多经营者大大减少了收购数量,今年收购商会更加谨慎。
快速发展的中国苹果产业,已经到了应当特别注重宏观研究的关头,苹果的局部供大于求,正扩展为整体的供大于求,销售不畅,整体效益不高,对产业的影响不可小视。因此,如何稳定面积,使之不发生异常的波动,延长产业链,提高质量,增加整体效益,是当前苹果产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应加强全国层面的宏观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