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怎么抓、如何坚持、如何起到切实且长久的成效,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从“三五斤土猪肉”的故事来看,从点滴入手,时刻关心员工的生活,不失为提升凝聚力、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效策略。
前段时间外出采访,一位年轻的董事长给我和同事讲了一个“三五斤土猪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前几年。那时候,他还是个联社主任。工作虽不及现在位居董事长这样忙碌,但也轻松不了多少。且那时候,因为轮岗制度,他的家与工作单位分别在两个县城。
临近春节,站完春节前的最后一班岗,他急匆匆开车往家赶。
“在路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单位同事。他告诉我,单位杀了一头猪过年,一个人分到那么三五斤。”他说。
“那个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着,也有些动容,“不是缺那么三五斤猪肉……而是,是心里那种感觉。知道吗,那说明领导心里记着你。”
他说,在农信社这个大家庭里,工作上有什么苦、什么累,苦笑一下,再咬牙挺着。
他说起了跟着时任领导开拓“疆土”时候的艰难。
最典型的,是难拼的酒场。
“有一天中午,结束了一个酒场,我和理事长两个人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拉了把椅子面对面坐着苦笑。”说着,他张开手掌扬了扬,“然后开始数,晚上的酒宴有多少桌,每个人陪几桌……”
话说到这,他旁边的几个领导班子成员,也沉默了。我旁边的一位女经理低声告诉我,为了对接好客户,拓展开市场,这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但我们都没什么怨言,我们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团队。”说到这,他有些激动。
近几年,行走在采访的路上,耳闻到“企业文化”这几个字眼,已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转型,抓企业文化,几乎成了业内人的共识。不惜重金地找文化公司打造企业文化,也几乎成了一种并不鲜见的常态。
但尽管如此,企业文化怎么抓、如何坚持、如何起到切实且长久的成效,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从“三五斤土猪肉”的故事来看,从点滴入手,时刻关心员工的生活,不失为提升凝聚力、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