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机构这几年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进一步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改革过程中,有一条原则是需要坚守的,那就是:农合机构的发展之路在于服务地方,做精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全。
笔者认为,当前保持农合机构县域法人地位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不缺大银行,缺的是与“三农”发展相配套的有活力的小银行、社区银行。所以,此轮农信社改革,银监会的态度很明确,一是对组建省级农商行及时叫停,二是明确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稳定,三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向农商行转变,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浙江省联社一直强调:要保持整个农信系统的安全稳定,保持县级法人机构的地位不变,对农信社改革的思路是“不合并、不上收、不折腾”,对此浙江省银监局持肯定意见。
事实上,整合城区农合机构,对促进农合机构发展意义不大,反而容易带来认识误区和思想动荡。现在国家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目的是为了补充农村金融支农支小的不足。在此背景下,整合城区农合机构就让人惊讶。
农合机构要做大,前提必须做精、做强。如果为了做大,放弃了支农支小的本职工作,那就迷失了自己。如果为了上市,在经营上急躁冒进,在关联交易控制上洞门大开,在用人上“以数字论英雄”,即便在短期内规模扩大了,风险也会很快找上门来。
只要全心全意地服务好“三农”,与地方经济共成长,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金管家”、社区的“好公民”,农合机构即使不上市,也无愧于“农村金融主力军”的称号。
也有人指出,原先的城市信用社整合为城商行后,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上市的积极性很高,农合机构复制城商行走过的路是一条捷径。这其实是对城商行和农合机构定位的彻底否定。城信社整合是为了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如今农合机构大部分经营良好,情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城区农合机构要整合,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区农合机构在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组建农合行有前有后,资产清算标准不一,产权界定容易处置难。各区的股东已经习惯于各自的分配方式和发展模式,强行整合,意见难以统一。
除了不能令股东满意之外,员工的不认同也是问题之一。不同的银行在员工管理和薪酬管理上方式各异,工资、薪酬、奖金等分配有差距,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发展。
而且,不同的银行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整合后需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效果也不一定就能尽如人意。
因此,与其人为拼凑搞大,不如放开搞活,允许各行在条件成熟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更有利于农合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