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银行业究竟该与国际接哪条轨?

杜弘林

  电视新闻中的一则消息把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又一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名男子因涉嫌在4年时间里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11万元,被警方刑拘。奇怪的是,原本在这起案件中作为受害方的银行,却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讨伐的焦点集中在该案中高额的罚息上:透支11万元,4年零5个月后需还银行44万元!

  有人直呼,银行借款堪比高利贷!

  而涉事银行的解释则越描越黑:“差1元未还也按全额计息。”

  据了解,目前国内除了中国工商银行外,绝大多数银行都采用这种全额罚息的方式。绝大多数消费者和部分业界专家表示,“全额罚息制度”属于霸王条款。涉事银行的负责人却认为,银行按照每笔消费全额计息,这一收费标准是得到国家认可的,也符合银监会规定,更是符合国际惯例,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戴上“国际惯例”的大帽子,也难以遮掩不合理的事实。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个人微博中说,“‘全额罚息是国际惯例’属偷换概念,利息就是利息,对没有还的钱收取利息是天经地义的,但中国的银行对持卡人已经还过的钱仍收取所谓‘罚息’是不对的,利息不是‘罚’的,更不应该‘全额罚息’。”

  事实上,在金融机构面临公关危机的时候,“国际惯例”和“与国际接轨”已经不是第一次作为“灭火器”出现了。

  早在2007年,法院便审理过一起储户状告银行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案子。当时,涉事银行在答辩中指出,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是与国际接轨。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国际惯例能否适应于中国国情?中国银行业究竟该与国际接哪条轨?

  目前,银行方面考虑更多的,似乎是收费上的“接轨”。

  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衢曾表示:“当中国的银行业要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时候,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收费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中国的银行收费是全球最低的。”

  但是,真正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接轨”买单的,还在于银行能否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收费合理化的“论调”,更不是银行为在收费上与国际接轨而摆下的形式主义的空架子。

  近些年风生水起的私人银行业务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一起源于16世纪欧洲的具有古老历史和悠久传统的金融服务,扎根中国后结出的果子却不似在“老家”那样甜。据某银行私人银行部负责人称,目前在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中真正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寥寥几家。这与国内个人财富迅速积累、高净值人群数量快速攀升的良好市场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该负责人坦言,除了与客户打高尔夫、打马球的外围服务,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仍是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个人、持股企业及其家族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各类金融需求。

  所以,中国银行业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研发好产品、提供好服务上,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首先致力于接入“服务”轨,以服务和产品为拳头打市场,赢得客户的真心认可,进而实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