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小城镇企业金融环境,丰城市农信社实行弹性金融与强化约束并举的措施,以提升服务、防范风险、增加信贷,进而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实现新农村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小城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发挥着支持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
丰城市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一园二区六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城市,迈入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但是,丰城作为农业大市, 至今,“剩余劳力转移难、乡级财政支付难、经济结构调整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为此,丰城市联社制定并实施“支持小城镇企业 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支持小城镇企业的做法
配套城镇建设,加大项目储备。
为支持小城镇企业做大做强,丰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项目储备库的形式,对小城镇企业实施信用培植工程,以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
第一,项目储备重分类。在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协作配套型等企业的前提下,对项目储备企业进行分类:资信状况好、资产收益率高、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列入信贷支持名录;产品有市场前景、缺少有效抵质押资产、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完善、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列入信用培植名录。
第二,储备企业重培植。对项目储备中的企业,主要采用“明确内容定期培训、深入企业专家点评、客户经理一线对接”的方法进行培植。截至2011年底,共培植小城镇企业120家,全部企业的信用程度有较大提升;80%的企业因盘活有效资产、降低负债比率、完善内部管理而获得了信贷支持。
第三,提升资质重服务。专门建立储备企业信用档案,按照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植补充并推行评级授信。截至2011年底,储备企业有30%通过培植得到了评级和授信。
创新弹性金融,强化约束机制。
为优化小城镇企业金融环境,丰城市农信社实行弹性金融与强化约束并举的措施,以提升服务、防范风险、增加信贷,进而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小城镇企业的特点,以试点仓单、股权、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融资产品,推广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电子金融业务,以有效提高小城镇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足率。
第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协调合作。引进担保公司对抵押不足的小城镇企业进行担保,协调小额贷款公司对不能准入的小城镇企业进行放款,既解决了小城镇企业的融资困难,又增加了小城镇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创新小城镇企业风险管理。针对小城镇企业土地、房产具有较强增值的特点,在信贷评估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最高余额控制技术、“新三品三表”风险识别技术和产业风险评估技术等,较好地提高了小城镇企业信贷风险判断的准确率。
改善贷款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丰城市农信社调整信贷投向投量,做到金融与产业支撑相结合,信贷与准入标准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城镇化为载体,选择能源建材、机械电子、生物食品等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以促进环城镇化小城镇企业群体的形成。
第二,以生态化为切入,重点促进“一带一村一园”45平方公里富硒产业示范区的小城镇企业群体,进而形成生态农业的总体构架。
第三,以层级化为引导,全面提升以城镇化核心的金融服务,包括:环城镇农户抓好大米加工、畜禽水产、油茶苗木等“一村一品”的金融服务,环城镇企业抓好企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对接的金融服务,环城镇经济抓好总部经济、基地经济硒谷建设的金融支持。
支持小城镇企业的效果
融资需求基本满足。
第一,调整投向支持涉农企业。对羽绒制品、冻米果蔬、大米油脂、畜禽水产等与农户有原料供求的小城镇企业,通过建立农户基地,农信社按订单信贷支持企业,企业按合同分阶段与农户进行资金清算,进而保证了农户的经济利益,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二,增加投量促进城镇建设。依据政府的优惠政策,农信社重点对开发公司、投资公司、实业公司等城建“龙头”进行信贷支持,资金通过城镇建设下移到小城镇企业,小城镇企业以此为抵押再向农信社融资,进而促进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
第三,政策优惠支持民生项目。对与小城镇配套的民生项目,如下岗创业、残联实业、农业科技等,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
第四,突出重点扶持生态农业。采用多种信贷形式,支持“一带一村一园”富硒产业开发,以加快丰城生态农业总体构架的形成。四大投向改变了信贷结构,四大投量实现了经营效益, 截至6月底,丰城市联社累计对376户小城镇企业发放贷款21.5亿元;仅2012年上半年就为75户小城镇企业发放贷款53520万元,直贴中小企业票据155笔,金额29551万元,较好地促进了丰城市城镇化建设。
快速发展形成规模。
第一,城镇面积快速扩张。全市城镇化率水平达到47.5%,城镇人口上升到66.2万人,丰城市区面积扩展到47.6平方公里,形成融入南昌都市区的大趋势。
第二,乡级财政实力增厚。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4.3%,乡级贡献率超过50%,其中曲江、尚庄、河洲等6个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超亿元,曲江、尚庄、河洲更超过2亿元。财政实力增强,乡镇一般预算支出也大幅增长,小城镇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
第三,本土就业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作用进一步显现。2012年,丰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10000元。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多数农村剩余劳力选择了本土就业。据统计,小城镇企业吸纳了近52%的农村剩余劳力,计50余万人。
“蝴蝶”效应逐步显现。
第一,切入准确是前提。丰城市农信社将“支持小城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建设”联系起来,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小城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提升整体城镇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政府重视是关键。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发展,出台多项政策及措施,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强化金融机构对工业领域重点新建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支持力度,要求金融机构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积极提供项目贷款、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为主体的综合融资服务。通过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项目建设,做好信贷资金配套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灵活化、便捷化。
第三,金融创新是重点。丰城市农信社以满足小城镇企业融资发展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创新金融信贷产品,为小城镇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成为丰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四,金融生态是保证。丰城市以信用示范区建设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信用层面。正因如此,该社创新“三农”服务的新路径才会产生效应,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才会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