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华合作时报》创刊15周年时,我写了一篇《盼<中华合作时报>越办越好》的文章,除了叙说办报历史、肯定成绩外,还提了四点建言,中心则是期盼报纸越办越好。两年过去了,最近我将今年以来的剪报翻阅了一遍,看出了很大的不同,达到了期盼的目的,打心眼里高兴。我今年已是85岁的老人了,可看到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报纸办得越来越有进步,又来精气神,所以又写了此文,赞一赞《中华合作时报》办得好的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宣传供销合作社的典型精神
合作社的根基是人民群众,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农民社员群众,这就是人与人的合作与联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如实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反映合作社的本质,所以被国际合作社联盟及各国合作社组织所承认和接受。时报的宣传报道,就是抓住了这个根本。今年上半年,报社记者重访老典型发源地,报道了“扁担”精神、延安南区精神、“背篓”精神,这些典型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供销合作社的核心价值观。
石板岩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树立的典型。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深山区,为社员服务。《河南日报》发表过长篇通讯,《人民日报》发表过社论,都如实地报道过他们的动人事迹,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次时报用整版长篇报道了他们在新时期的事迹,配发《“扁担”精神激励我们前行》的评论员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延安南区合作社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典型,对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合作社事业起了很大作用,时报评论员文章的标题《以人民为本,为大众造福》就是鲜明实在地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南区精神的实质。北京房山黄山店的背篓精神是北京市委树立的典型,《人民日报》发表过长篇通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过《红色背篓》的电影。时报用长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配发的评论员文章中提炼的经典语言很深刻:“背篓”精神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经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髓、更是供销合作社的灵魂。最近《中国合作经济》杂志还以杂志增刊的形式集中报道了这些老典型,更是增添了一种宣传的新形式,值得称赞。
二是合作社文化栏目办得好
合作社文化问题是1995年提出来的,当时仅提出:合作社文化是反映合作社主张、宗旨、行为规范、特点的总和。从字面看仅是一种主张,从文面看仅是一个概念,登在一个内部刊物,当时也没什么反应。进入新世纪以来,合作社文化一词才逐步出现在领导同志的报告或讲话中。
2012年3月27日,时报辟《合作社文化建设大家谈》专栏,并写有开栏语,这一下子把合作社文化问题提到了一定高度,这个栏目为有识之士也搭建了一个话语平台。我是合作社文化的提出者、倡导者、痴迷者、热爱者,所以几乎所有文章不仅看了而且在一些文章上打了杠杠,做了记号,甚至还有几句眉批,这些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像文章中提到的“基层社文化建设要与社员利益密切相连”,对人很有启发。
三是国际合作社年宣传报道有气势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合作社年”,这还是头一次。为此,时报开展了系列活动,分别用大篇幅宣传了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业合作社等,并多次宣传了“国际合作社年”主题报告会等活动。时报还以《合作社,幸福你我他》为标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提出合作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阐述了包容、团结、协作、友爱的合作社精神。同时,时报还配发了一系列宣传合作社的报道,包括:“中国特色合作社发展之路”恳谈会,“安徽财大杯”2011“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报道等。这些报道篇幅大,版面设计美,很有特色,树立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鼓舞了合作社人的士气,扩大了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我认为这就是宣传工作的社会效益。
四是报社有自己的声音
今年时报在评论上加大了力度。例如,在报道某一篇文章时,时报经常配发相关评论员文章,既提纲挈领地提炼了长文的要点,又以报社的角度发声,不用看内容,题目就很提神,如《扁担精神激励我们前行》、《以人民为本,为大众造福》、《以服务为本,谋大局发展》等,尤其是《行为楷模,时代风采》卷首语这篇文章写得好,它把供销合作事业的本质、特点及供销合作社人的形象、人的精神都概括进去了,像这样的文章越多越好。还有专栏署名“综社轩”的文章,我不仅看了,有的还看了好几遍,感兴趣的段落、词句做了标记。如《大力弘扬合作社文化,提升供销合作社形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智力支撑》两篇文章都是讲人的事,讲人的精神,讲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如果说拥有一支过强、过硬的干部人才队伍是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准确落实的关键,是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那么这段话就是阐述人与事业的辩证法,说到了根本上,说到了点子上,我更为它叫好。
我衷心地希望时报能继续努力,把报纸、杂志办得更好,真正起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喉舌作用。
(作者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