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这么辣的火锅你能吃习惯吗?要不要给你弄点儿不辣的?”一位贵州老乡热情地对我说。
“不用,这个辣我能接受,非常好吃!”我一边嚼着嘴里的东西,一边答道。其实,我是非常能吃辣的。
再过两天就是立冬了。大家围坐在一个个小煤炉旁边,一人拿着一副碗筷,各自夹着锅中热气腾腾的食物。
身边的一个小凳子上,摆放着几个塑料杯,倒上了自酿的高粱酒。初冬的夜晚寒意袭人,吃带劲了的老乡放下了碗筷,两两间摩拳擦掌,口呼热气,“四季财、八匹马、酒在杯杯头...”,手落杯起,划拳声与欢笑声在蒸腾的雾气里飘荡。
这幅场景不在贵州家中,而在距家一千余里的浙江。
11月初,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安顺办事处主办的“喜迎十八大,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来到了浙江浦江,贵州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远在他乡的贵州人带来党组织的温暖与慰问。我受邀也从北京赶到浙江,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
地处浙中的浦江,在周边义乌、东阳等地的辐射下,经济活跃,小企业众多。仅在外来务工的25万新居民中,贵州籍的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这些常年漂泊他乡的务工者,他们过得还好吗?生活幸福吗?这也成为了我此次采访中关注的焦点。
在活动结束那天,热情的贵州老乡特意邀请我前往他们的住所晚餐,欣然间,也终于有了能够近距离感受他们生活的机会。
驱车来到县郊的上五里村,其实这里更像是公路旁的都市村庄。村边靠近农田的一栋栋小楼里,聚居着贵州籍的新居民。
还没走到门前,一阵阵辣香便远远飘来。走近一看,老乡们已经准备好了家乡的火锅,而这种贵州火锅,却和我常吃的不大一样:一锅锅炒好的辣椒面与仔鸡、白肉等炖在一起,再加上一些青菜,看上去倒更像是北方的大锅菜。
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女人们忙碌地准备碗筷,男人们将引燃的蜂窝煤放进小煤炉,拎到院子中央。同行的安顺农信社的工作人员一边帮忙,一边感叹道:“离家半个多月,终于要吃上家乡的饭菜了!”
虽然辣,但是越吃越有味道。“到了冬季,这个便是我们常吃的饭菜。”身旁的老乡告诉我。“这里面的辣椒是你们从家乡带来的吗?”我问道。老乡说:“这倒不是,但都是家乡的做法!”
几个小孩儿从我们之间穿梭跑过,火锅中飘荡出的热气一下子被冲散了。身后的布依族大姐为我盛了碗米饭,自己也坐了下来。我夹了块白肉,好奇地问:“这一锅肉的成本也不低呀,天天吃这个不觉得贵吗?”她端着米饭没有正面回答,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平日里最担心的还是怕没有订单,这样一来可能整周都没有事做。”
在浦江,不少贵州籍新居民都从事水晶玻璃的加工行业。走进老乡家中,在屋子的最里面,便是他们加工的小作坊:几台简单的砂轮机并排摆放着,上面都挂着一盏电灯,一根根小喷嘴从糊满了报纸的墙上伸出来。一位布依族女人走上工作台,熟练地为我们演示起加工的流程。转眼间,一片带棱角的水晶玻璃便打磨好了。闪光灯与摄像机下的她,露出了一丝笑容。
只是简单接收企业外包加工的他们,生计往往会受制于上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同行的农信社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如今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设立,也是希望能给予这些老乡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发展或者回乡创业提供支持。”
离开上五里村,老乡的热情依旧感染着我。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下一个十年,将是真正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年。祝福这些贵州的老乡,也祝福每一个在异乡拼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