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1日,原本不太引起公众关注的“光棍节”,由于电商天猫和淘宝的推波助澜,使这一天成为中国民众的网购狂欢节。
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这一天,淘宝和天猫共计吸引了2.13亿独立用户访问,成交额达191亿元,相当于苏宁两个月的销售额。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11日当天订单数达到1亿笔。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得阿里巴巴集团发起的“11.11”网购促销,在短短四年之内达到如此规模?
回想“11.11”电商的胜利,有太多值得深思、学习的经营之道。
一是精准的市场定位。根据以上数据估算,191亿元的成交额,订单数1亿笔,平均每笔交易额在190元左右。考虑到部分订单每笔包含了两件以上的商品,平均每件商品的价格应在100多元。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工薪阶层仍然是消费市场的主体。阿里巴巴正是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恰到好处地开发了这一主流消费市场。
二是实惠的价格。不可否认,11月11日当天,淘宝和天猫上的商品价格确实“诱人”,和实体店相比,同样的东西,网购价格一般要低30%以上甚至更多,这是网购吸引大众的重要原因。这一点,相信“亲”们都有切身体会。
三是优质的服务。阿里巴巴提前四个月对“11.11”网购线上线下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准备。最近看到一个有趣又不失严肃的对比:淘宝和铁路12306购票系统,差别在哪儿?众所周知,这两个系统在“11.11”抢购期间和春运、国庆长假期间,分别有拥堵情况出现,但两家对待客户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及时道歉,并在页面随时打出一些如提醒客户耐心等待、注意休息等非常舒心的提示语,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拥堵问题;后者则片面强调访问量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于12306的运营服务理念与客户需求严重脱节。
四是敬业的队伍。作为民营企业,阿里巴巴有一支非常敬业的员工队伍。据报道,11月11日当天凌晨两点,马云专程赶到淘宝中心探班,了解网购情况;而一大批阿里巴巴员工在11月11日这一天也是彻夜未休。
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电商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比如灵活的机制、自主的决策、年轻的员工队伍等。只要能及时找准市场定位、始终心系客户、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定能够在农村金融市场分得一份更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