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2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用体系建设要“内外兼修”

安徽省六安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俞能金 黄绍刚

  目前,由于农村各种产业比较薄弱、农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等因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应时刻根据当地农村信用建设的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策略,实行长效机制。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警示教育、惩戒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杜绝内外勾结发放 “假名、借名、冒名”贷款,提高外部人员对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人员的认知度,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和宣传,公开借款条件、信贷品种、授信权限和额度,建立贷款公示制度,通过公布内部举报电话、举报箱,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方式,动员外部人员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进行监督,杜绝因内部人员互相勾结、“吃、拿、卡、要”而造成的农村借款人员违背自身意愿的信用违约现象。

  建立责任认定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建立贷款的责任认定办法和相对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监督层次的监督失职应予以明确界定及责任追究,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贷款造成的各类案件,一定要严肃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坚决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切实建立农户信用评价机制。一是根据农户家庭财产、生产经营项目、偿债能力等相关情况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授信额度。二是建立激励、惩戒机制。根据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在授信额度、服务种类、适用利率等方面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农户予以限制,对严重失信农户采取限制金融业务等方式予以制裁。三是建立信用及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标语等多种传播媒介,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加强对贷款农户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诚实守信,重视积累良好信用记录,努力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文化和诚信环境。

  建立恶意违约“黑名单”制度。为规范外部信用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要从内部信贷管理上建立对农村借款户恶意违约“黑名单”系统。建立相关制度,把符合制度要求,且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无法掌控的“三名”贷款人员、恶意违约等其他不良人员一律纳入其内,并作为内部审查贷款和审批贷款的重要依据,纳入其内的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不得贷款。“黑名单”制度可作为金融机构选择优质客户、杜绝不良客户恶意贷款的重要途径,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信用环境的重要威慑制度,提高农村违约人员的违约成本,增强自觉维护信用的自觉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