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御道”, 这座四米高写着行楷镂金大字的仿古牌楼,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村格外显眼。这里曾是康熙出关的必经之路,如今复古改造一新后,成为了北京密云古北口村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地标。
在2001年以前,古北口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并未觉醒;再加上村内耕地少,同时地处山区和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限制,古北口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200元,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01年起,古北口村明确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扣住“古、特、新”三个字,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启了“文化之旅”。
2012年,古北口村一部分村民应势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合作社带动服务更规范
2012年,古北口村民俗旅游合作社成立一年内社员就从55户社员增加到了84户,带动发展了65户。随着合作社成员的增加,合作社提供的服务规模和服务方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成立当年,合作社建立了洗涤配送中心,实施合作社成员经营的家庭旅馆床品统一洗涤配送,实现床上用品一客一换。合作社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定价、统一营销策划、统一分配客源。由于合作社管理规范,还吸引了北京市区8家旅行社与该村旅游合作社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
合作社还根据不同的客源制定不同的接待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学生体验游接待。对于学生体验游,合作社会全权安排管理。合作社对社员进行了规定,男女学生分院而住,每晚10点熄灯,熄灯前确认学生人数、安全等。旅游活动也是专为学生量身定做,如体验农活、学做农家饭、识别农作物等。
寓教于乐提升特色餐饮
“宋书记,老李家研究炖菜呢,刚炖了一锅,一会儿让您去尝尝。”一个村民对古北口村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宋立滨说。据宋立滨介绍,古北口是以满族、回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村,因此民俗旅游的餐饮购物也体现出了民族特色。例如打面茶、炸元宵、豆面年糕、驴打滚、黄米粽子、粘火烧、小锅饽饽等30多种特色小吃,融合了四面八方的风味特色后,重新形成了具有古北口独特的小吃系列。为了加大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古御道南侧还新建了御膳房,供游客参观、制作、购买各种民族小吃。另外,为了提升民俗旅游的接待档次,古北口村又实施了清真食品项目,在村内新增两户清真民俗户,解决了长期以来回族游客用餐难、食品种类单一的问题。
结合古北口村的民族餐饮特色,合作社让旅游淡季也变得热闹起来。“我们10月中旬刚刚举行完厨艺比赛。考核卫生、摆台、菜色搭配、口味咸淡等。”宋立滨介绍,合作社还会特邀厨师和防疫站的工作人员为评委,对比赛做点评。此外,合作社每年还会举行两次社员培训,包括英语、厨艺、礼仪、客房服务等,而平时的家常菜和各种地方菜的研究就更少不了了。
文化生活打造农村新风尚
由于古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多民族的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因此打文化牌也成了合作社又一特色。这里既有土家族的“巴山舞”,也有秧歌队、舞龙舞狮队等各种文化队伍。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古北口又成立了一个小剧团,村里许多文艺爱好者走到了一起,精心排练了歌曲、舞蹈、相声、双簧、戏曲等10多个小节目,为农村生活带来了新风尚。
亦庄开发区的某公司来古北口村旅游5次,每次都会与村民一起组织举办演出,原都规定了村民与公司演出的节目数量。但用宋立滨的话说“最后会变成一个演唱会,大家根本没有扭捏与冷场,人人都抢着上去唱,气氛好到不行”!
古北口村现有460户1060人,房屋275座。目前,有民俗户120户,可同时接待1200-1300人。成立合作社后,全村收入有很大提高,2012年民俗旅游收入900余万元,最次户年赚2-3万元,最好户可赚150万-160万元。相比2011年,民俗旅游收入增长50%-60%,游客增长30%-40%。
下一步,古北口村民俗旅游合作社将进一步提升住宿及餐饮条件,并对住宿民俗户进行星级评定,推出高端民俗游。同时,还将继续完善村内仿古建设,并在村外建设停车场,村内实现步行街及电瓶车游览。另外,古北口村还计划做成集观灯、赏灯、观看演出于一体的北京最大的灯会活动场所,以及再现皇帝出关的场景,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赏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此外,在古北口民俗旅游合作社的带领下,相隔不远的司马台村民俗合作社也已成立。拥有民俗户215户、客房645间、床位933张的新建别墅式司马台村民俗合作社在古北口村的榜样下,将为密云民俗旅游带来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