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羽绒服飞丝泛滥起因:行业标准有漏洞


  新华社日前播发的“新华调查”《羽绒服里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其中提到羽绒服装中人为添加绒丝——俗称“飞丝”成为行业普遍做法。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回应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羽绒服装》新国标存在漏洞。

  高标低配

  根据2012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国标《羽绒服装》,含绒量由绒子含量和绒丝组成。所谓绒丝,新国标定义为“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新国标规定,最高的95%含绒量,绒子含量需 85.5%,最低的50%含绒量,绒子含量比例为45%,其余可以是绒丝。而对于绒丝的比例,新国标没有设定最高上限。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认为,新国标存在漏洞。“目前,国际标准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标准中关于含绒量的概念,都是指绒子含量,即“飞丝”不算绒。而我国现行的羽绒服标准,“飞丝”算绒,属于高标低配,如90%含绒量虽然很好听,但实际上,绒子含量只有81%,其余部分用“飞丝”找齐。”姚小蔓说。

  姚小蔓表示,鸭飞丝的价格每公斤50~90元不等,而(白鸭)绒子的价格为每公斤360元,在巨大的价格差面前,企业添加飞丝成为常态。“飞丝”很受服装企业的欢迎,而实际上,自然脱落的“飞丝”有限,为获得更多“飞丝”,羽绒企业就粉碎羽毛进行提取。”姚小蔓说。

  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依据现行的标准,对掺“飞丝”的羽绒,只要“绒子”和“含绒量”达到规定,可能仍是合格的。造成“飞丝”高了没有问题,“飞丝”低了反而却可能会造成不合格的奇怪现象。

  还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没有规定“飞丝”上限也是造成其泛滥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国标,一件羽绒服“飞丝”的含量可以在10%以上,甚至最多可以达到55%,这就不太合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羽绒服厂家表示。

  据调查,由于“飞丝”便宜,而且手感较好,有一些不法企业完全用“飞丝”作为羽绒制品的填充料,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行业专家认为,“飞丝”的保暖性一般,容易钻毛,而且如果水洗不干净,还会细菌超标,影响健康。

  “完善标准,堵住漏洞,与国际接轨,是羽绒服行业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姚小蔓说。

周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