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个电商高峰论坛上,不少茶企对天猫聚划算不带茶产品玩很有意见。天猫的解释是:茶业目前还不能提供合乎天猫要求的标准化产品,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天猫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平台信誉,也为了茶企的长远发展。现在看,这个原则的坚持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茶产品品种多、品牌多,标准化程度不够,就给市场营销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人想方设法投机取巧。本版头条报道的现象,就揭示了名茶超低价背后的问题。我们在此提醒行业注意:在推动茶业电商时,人们都强调茶叶如何适应电商销售,但殊不知与标准化的消费品相比较,茶叶的非标特性正是它的致命软肋。标准化产品低价低在了运营成本一块,想在别处偷工减料是没办法的,或者说产品的特性限制了人们的歪脑筋;而茶叶就不同了,产地、采摘时间的差异等很难直观判断,动歪脑筋的人上下其手,料也是让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然而就在你觉得占了便宜偷偷乐时,市场对行业的反作用显现了。进入今年,茶业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连一家一直独领风骚的茶叶电商平台都风传遇到很大经营困难。我们不能妄加揣测它出了什么问题,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茶业电商的整体形象、整体环境还有待大大提升和优化,而这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