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4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论人事之道

□ 杨伟为

  一个民族在物质财富发展的基础上,一种意识形态被全民族认可,形成传统,形成风气,养成习惯,定格模式,追求一种道,就是这个民族的大道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人们的意识里已形成:一个人学生时代,学习要先学做人,再学科学知识,再学交朋友;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也才能交好朋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成为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共识和传统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基础。

  如何做好人,定格为人格模式,追求的是君子之道;如何做好事,定格为思维模式,追求的是中庸之道;如何交好朋友,定格为行为模式,追求的是礼仪之道。因此,做人,做事,交朋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物质财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民族的大道文化。

  为什么一个人做人要定格为人格模式,追求君子之道?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间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周和春秋时,君子是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是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到了春秋末年后,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君子与小人的称谓,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就成为“有道德”和“无道德”的称谓了。从此做好人就定格为人格模式,大家都追求君子之道。

  追求君子之道,这是孔子的做人理念。他在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出现了一百多次。如果将孔子对君子所有的语言、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就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有以下几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标准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第二个标准是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君子的最终标准是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为什么一个人做好事要定格为思维模式,追求中庸之道?因为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与马克思哲学中做任何事情要把握一个度的哲理是一致的。中庸也就是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设想的指导思想和方案,要双方都能接受,这事才能做成。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做生意,个人之间做生意以及个人交往,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处理,无论说话,还是办事,你在思维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如果对方不接受,你将一事无成。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做事之道。

  为什么一个人交好朋友要定格为行为模式,追求礼义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中就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有好坏之分的,良师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交好朋友,为什么定格为行为模式,追求礼义之道呢?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朋友,不交不好的朋友。他说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是指对人有礼貌正直。这种人正直,真诚,坦荡,刚正不阿,人格朗朗,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时给你果决,所以这是可交的好朋友。

  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诚实的才可信。这种朋友,诚实,讲信用,讲义气,不虚伪,与这种人交往,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和提升。

  友多闻指朋友见闻博广。交一个见闻博广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他的间接经验转化为你的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时,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有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选择。

  孔子也教育他的学生有三种人不能交。他说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是“损者三友”不能交。

  友便辟指专门喜欢谄媚逢迎的所谓朋友。这种溜须拍马,特别能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生怕违背了你心意的人很危险。友便辟与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原则,他的原则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获利。这种人不可交,也不能交。

  友善柔是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奉承你,背后败坏你的所谓朋友,对这种人要敬而远之。

  友便佞是指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所谓朋友。这种人在你面前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实际上只有一张嘴,什么也没有。这种人同“多闻”的人有本质区别,没有真才实学,却有一套骗人的本事。在交友中必须提防这种人。

  交朋友,哪些人能交,哪些人不能交,行为模式要定准。追求的礼义道,实际上就是交友之道。

  做人,追求君子之道;做事,追求中庸之道;交友,追求礼义之道。这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道文化,我们要世世代代把中华民族的大道文化传承下去。传承大道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及社会与家庭的和谐。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