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载“同仁”堂韵悠悠
从清康熙八年(1669),作为世代郎中之家的乐显扬创办药室,成为同仁堂肇始之祖起,同仁堂至今已有344年的历史了;从乐显扬的儿子乐凤鸣子承父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到今天,大栅栏同仁堂药店也有311年历史了。在中国老字号的年龄中,同仁堂药店位居前茅;在中医药行业的威望中,同仁堂药店更是首屈一指。“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同仁”古训传了300多年,仍在继续传递下去。
清雍正初年(1723),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房需用药料和代制内廷所需各种中成药。”自此,同仁堂独办御药到咸丰、同治、直至清王朝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1907年,乐平泉的四个儿子共同经营同仁堂,称为“四大房共管”。后分支成立了乐仁堂、宏仁堂、永仁堂、达仁堂、济仁堂等30多家“乐家老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乐松生主持同仁堂。1954年公私合营,乐松生任同仁堂经理,曾代表北京市工商界同业登上天安门城楼,光荣地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喜。20世纪80年代,同仁堂和其它老号一样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旭风中,产供销一体、工商贸结合的独特优势让同仁堂的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同仁堂制药厂、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同仁堂药酒厂、同仁堂药店、中药研究所……1992年,21家工、商、科研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成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同仁堂药店纳入集团管理。1996年,同仁堂药店在历次修葺的基础上于原址扩建,成今日之貌。1997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了一支名为“同仁堂”的股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仁堂药店成为其下属子公司。2012年,同仁堂药店正式纳入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开始了崭新历程。
十数年“维新"堂风赫然
现今,沉甸甸的同仁堂药店的老牌匾压到了药店经理贾文生肩上:“我们的年销售额从1996年重张时的1.17亿元,利润470万元,猛增到2012年的3.24亿元,利润3626万元”,贾文生说,“同仁堂药店有今天的发展,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贾文生是同仁堂药店的党总支书记、经理,也是北京西城区人大代表。在他的率领下,同仁堂药店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药店。同仁堂药店经历了老店打造辉煌品牌、建国初期基本衰败、公私合营慢慢好转、改革开发迅猛发展四个阶段。沧海桑田更见英雄本色、风雨洗礼方显气韵悠长。同仁堂药店现经营面积共达4600多平方米,经营销售形成五大格局:中药饮片、精制饮片格局;中成药经营格局;西药、医疗器械格局;人参、鹿茸制品格局;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格局。涵盖了同仁堂各类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外埠名、特、优、新药品近6000品种。创建于1996年3月的同仁堂医馆常年聘请60多位国家级、省市级名老中医专家应诊,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药店设医馆的举措,从此各大药店的医馆如雨后春笋般生发出来,贾文生说:“这与中医大夫这些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对中医中药的宣传使老百姓对中医中药重新获得认识,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老百姓有能力更关注养生了。”
新征程文化传承旗舰店
贾文生就出生在大栅栏的胡同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成长在老区、生活在老区、工作在老区,他就从来没离开过同仁堂老店。因此,贾文生对同仁堂药店的感情,就如同对“家”的感情,于是他的管理风格看起来也是那么“家常”:“企业管理就是过日子!”贾文生的家常话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与同仁堂药店同成长几十年的经验与智慧,这样一家老牌旗舰店就在“家长”贾文生“四两拨千斤”的羽翼下,稳步、快速成长着。贾文生说:“我的理念很简单。我是家长,家长要以德服人、以行服人。家长做得好,员工就会跟得好。”贾文生像父亲一般关爱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他要当好员工的服务员、好后勤;又像父亲一般鞭策鼓励着每一位员工的成长。“要让每位员工是发自内心地维护品牌的荣誉,而不是被动地约束于各种规则。”正是基于对同仁堂老药店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贾文生开辟了同仁堂老药店的“新征程”——打造“文化传承旗舰店”。在丰厚的积累与坚实的基础成果之上,同仁堂确立了“十二五”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