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4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过眼微尘观三千 淡茶香严摄一心
──大连观海寺方丈义辉法师谈“禅茶”
□ 张 菁

  禅坐中的义辉法师。
  法师禅修的观海寺。

回前墨:

  大连“观海寺”,出山门,即观大海。

  义辉法师,久住于此。初识义辉师,是在10年前的一次禅茶会上。乃时法师痴茶,虽青年,然言语、行止有大智慧,现龙骧之象。

  10余年后再见法师,更见柔软慈悲。爱茶不改,近年尝以禅茶接引学人,远近檀那。假日余暇舟车至观海寺,除听闻讲经,还可享用一杯满盛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禅茶”。

  在喝茶的过程中“放下”

  今人所提倡的“禅茶一味”,跟“禅”的关系并不大,更近似一种“禅境”,或禅化修习。

  禅宗修行是一个艰苦且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本身要经过翻天覆地的改变,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打破思维语言的逻辑与秩序,是对生命的根本改变。这与喝茶谈禅,与一帮文人雅士雅集一下便称做“禅茶一味”的境况,颇为不同的。

  当然,喝茶或谈禅也并没有什么坏处。禅的精神是实践,是彻行,是为你的事业去付出,这不是谈话能够谈出来的。但如果是为了让没有接触过禅的人,能够快速得到一些关于“禅”的体验,喝茶是一种好方法。茶事进行时,喝茶者和泡茶者,都放下了对于自我的关注,而将意识与关注点都投入到即将展开的茶的历程中去,这无疑是可以使人放松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之所以感到压力大,感到不放松,原因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关注太高,也太密集了。

  “放下”是茶道里很重要的一个动作,从“放下”也可以看出茶人对茶事和人世的理解。比如放下重量较大的烧水壶时,要显得轻松,要举重若轻;而放下重量较轻的茶夹、茶针时,反而要沉稳,要举轻若重。注水之后,重重放下茶壶,再长舒一口气,这会令人产生压力,产生紧张感,而拨过茶之后轻飘飘地、随便地放下茶匙茶针则会有轻佻浮躁之感。佛教主张“中道”,在“放下”一事中可见一斑,这是从动作来讲。另外从用心来讲,泡到一泡好茶,便贪恋其味道,一饮再饮,久久难舍,或者喝到自己不喜欢的茶便百般拣择挑剔,不堪入口,这都是“放不下”。泡茶的时候,观照自己的动作,觉照自己的用心,拿起时知道是我在拿,放下时知道我在放;喝茶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全身心地感受茶,感受它的色泽、香气、滋味、质感……然后你喝过了,就将它放下,它在你内心引起的感受也好,情感也好,喝过了就可以放下,在此处转身,这是需要力量的。

  有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客人拜访禅师。来时忘带礼物,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我空手而来。” 禅师对他说:“那你就放下吧!” 客人疑惑不解,于是又说:“我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放下呢?” “那你就带着吧!”禅师说。 客人恍然大悟。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负担,懂得放下,便可释怀。我们一直以为快乐是要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或者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而快乐就在我们心中,降伏了烦恼才能得到快乐;一个心中充满烦恼的人,就算躺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床上,身边都是软软的垫子,还有人帮他按摩,他也不会快乐。內心不平静,所有想要快乐的想法都会被摧毀掉。寻求內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放下,放轻松。

  平常心   平常茶

  “平常心”的出处,出自于《赵州禅师语录》。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也。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 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平常心似乎与这个争分夺秒想要进取、想要超越的世界是对立的。然而平常心恰是进取与超越之本。一列飞驰的火车,起码要在对的轨道上行驶,并且行向对的方向,否则速度越快,谬误则越多。现实的比较和欲望,会蛊惑我们的真心,将其导入假象的洪流。

  怎样了知自性,了知真实?就是修习一颗平常心。从哪里修?从寂静中去修。茶道的过程,不是让大家去争较茶的好坏,手法是否时髦,是在平常心,平常境中体验自心,不欺人,也不自欺,然后将从茶中得来的宁静与朴实带入到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去。所以禅茶一味,并不是在喝茶的时候谈论茶,并自以为高雅,而是真实地对待茶,对待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还能够保持茶事中得来的平常心。不是拿起茶壶就“禅茶一味”,放下茶杯贪嗔痴俱起,如果是那样,喝茶只能助长自以为是,还不如不喝。

  度人必须度心

  现在学佛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雅集、文人与文化圈里、“总裁禅修班”、“高端禅论坛”还有“禅商”之类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学佛不是时尚,判断是否是“正修”有两点可供大家参考:一是检验自己的学修,培养的是自我意识,破除我执;二是发心的动机,是否是发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

  修行与学佛不是虚的,而是在事事上都要来真的,学佛最根本的要点是:在自己与佛教观点发生破撞冲突时,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还是能用佛教的思想破除自我的观点。如果不是用佛教思想转化自己,那么即便看一千本书、一万本也改变不了自己,也就不是真正地学佛。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诗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不是教你真的去吃茶,而是教你去做,不要绕过困难,或觉得小事太小不重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去起修。

  度人先度已,度人必须度心。《六祖坛经》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要相信自性的光明,本自具足佛性,把自己从依赖、依靠和不自信中解放出来,学会承担。

  人世间的饭食可以解一时之饥,但是那却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粮。人世间的金钱可以满足人一时的欲望,那也不是真正的生命之光。“贫富都一样,大难无处藏”,每个人都有佛性与善良的一面,以法理或良知唤醒世人心中的真诚与善良,才能从根本上救度世人远离邪恶,脱离苦海。

  义辉法师简介

  义辉法师,祖籍陕西宝鸡,1978年生人,1996年剃度出家,1998年于当代佛门泰斗上本下焕老和尚坐下圆具。更于当年入河北赵州柏林禅寺依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求学于河北佛学院,并从其承法为禅宗曹洞宗派第49代传人。

  2004年春,法师只身轻装挂单瓦房店市观海寺,见菩萨身卧荒草之中,悲泣泪下,遂发心修复观海寺,中兴曹洞道场。2004年8月,义辉法师发起组建了瓦房店市佛教协会,开创了辽宁省县级城市成立佛教协会之先河。2005年4月,法师从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老和尚处承法,成为佛教天台宗第45代传人,现任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大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大连市宗教文化交流会副会长、大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瓦房店市佛教协会会长、瓦房店市慈善总会理事、大连瓦房店市观海寺住持等职务。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