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江西省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胡福亮
追梦感言:让吉水联社成为当地金融机构领军者
1989年,高中毕业后的胡福亮没有和绝大多数同伴一样踏上北上广“淘金”的列车,而是选择留守家乡峡江,在最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当了一名柜员,服务于当地“老表”,转眼间,已有24年。
“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就别干信合工作。”这是胡福亮对于24年农村金融工作生涯的总结。在很多人眼中,“敢打硬仗”的胡福亮有着不服输的性格,身为一位农村金融银行家,他用实干与胆识向着心中的梦想一步步迈进——要做地方金融领军者。
改革,不畏艰难
越是严峻的考验,越是能交出精彩的答卷。一次次的力挽狂澜之后,胡福亮有了“救火队长”的称谓。2010年,胡福亮再次临危受命,被委派至刚发生过案件的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担任理事长。
“当时没想太多,只想着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员工思想涣散、内部管理混乱等棘手问题。”胡福亮坦言,“既然被大家信任,就不能有所懈怠。”
到岗之日起,他在半个月之内跑遍了全辖的22个网点,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跟一些员工接触之后,胡福亮了解到,前些年,由于营销贷款发放的偏差导致许多员工都只拿着基本生活费。因此,在开展工作业务时,员工的抵触情绪比较大。
“通过调研过程发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业务发展不好导致员工收入上不去,继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胡福亮分析道。
已经下定决心要让吉水联社大变样的他,决定把改革的第一刀伸向症结核心——绩效考核。
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需要尽快处理员工因营销贷款所造成的历史包袱,此外还要在考核方面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
为此,胡福亮带领联社领导班子多次向江西省联社、吉安办事处领导汇报,在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前提下,给营销责任员工松绑解套。截至目前,营销责任人由原来的66人降至15人,其中因营销贷款只领取基本生活费的员工由原有48人降至5人。
历史包袱问题解决后,胡福亮开始带领各业务骨干进行绩效考核第二步——制定考核办法。考虑到网点与网点之间经营环境及信用环境的差异,他采取考核指标一社一单价制度;为防止存款月度之间波动大导致绩效工资差异太大,他将存款增幅加权平均后再考核;不良贷款压降压力大,他就提高不良贷款的考核单价……
“无论做什么决定、干什么事,都要朝着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业务发展的方向去做”。在成功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后,胡福亮总结道。
数字见证了胡福亮在吉水联社三年的累累硕果。截至2013年6月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40.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8.84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2.59倍和1.86倍,相当于三年再造了一个吉水联社,如今吉水联社已稳居当地金融机构之首。
责任,铭记在心
“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把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胡福亮认为,“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大背景下,更要关注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现状。”这一直都是胡福亮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
由于当地返乡创业农民工较多,经过市场调研,胡福亮认为有必要专门为创业妇女量身定做一款信贷产品。
肖淑华是这款信贷产品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作为一名从事床上用品销售批发的个体工商户,肖淑华经营的“雨兰家纺”在当地小有名气,2012年实现纯收入50余万元,是个名副其实的“女能人”。
而这名“女能人”在3年前却只是一个在外务工多年的“打工妹”。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肖淑华选择了回家。为了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同时也为了缓解丈夫的压力,开始销售床上用品。
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肖淑华无法销售利润空间更大的高档床上用品。然而,正是吉水联社妇女创业贷款的及时推出,成就了现在的肖淑华。
尽管妇女贷款的利息微薄,对企业利润贡献度很低,但在胡福亮的坚持下,这项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的贷款总额一直保持在高位。为此,胡福亮荣获2012年度“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先进个人”,成为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不仅仅是通过信贷支持弱势群体,“参与公益事业”也是胡福亮为吉水联社制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建立“百福慈善基金会”后,胡福亮积极响应,为当地两所高中1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每人每年1200元的助学资金。
“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如何衡量一家金融机构,胡福亮有着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好企业不是单纯地拼规模、拼效益,承担使命、不忘责任的企业才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