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银行“钱荒”,以前在中国是个神话,现在却又被许多人当成了笑话。前不久爆发的中国式银行“钱荒”让人看到了中国银行业的脆弱。对于央行从“奶妈”到“后妈”的角色转换,一些银行措手不及,一些学者颇有微辞。如经济学家钟伟就毫不客气地对央行进行了“炮轰”。钟伟认为:“钱荒”事件给全球市场传递了严重错误的信号,向中国银行业传递了严重模糊的信号,反映了金融政策部门思维和操作上的混乱。搞乱同业拆借,损害实体经济,使央行在国内外的声望损失严重。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触摸经济波动的脉搏
“三角关系”在摩擦中重塑。中国现在的政、银、企三角关系,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倒也贴切。从做大到维稳,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经济的底在哪里,不跌破底线,以什么来保证?据调查,目前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而且企业家、银行家的信心指数和合作意愿也在下降。这也难怪,如长三角经济,过去是头戴桂冠的“优等生”,现在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从云端跌落,还未来得及爬起来“照镜子、正衣冠”,外界已经开始要求“洗洗澡、治治病”了。怎么“洗”,怎么“治”,如何激发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所适从。我很担心,现在炒得很热的同工同酬问题会不会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用工问题不需要改革,恰恰相反,改革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改革推进的速度不能太快,选择的时机应该适当。否则,良好的愿望会产生逆向选择,而无法落地。企业和工人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你给工人画饼,只能短期内加重企业的负担,加大劳资双方的摩擦,呈现出“政府有意,企业无力”的窘境。
“三驾马车”在跛脚中前行。出口下滑,虚假贸易吹起的泡泡也止不住下滑的步伐;消费不振,对未来预期缺乏信心,让民众不得不捂紧腰包;投资失效,强心针的作用在递减。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情况也不近人意,二者叠加,压力倍增。与其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期,倒不如承认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了沼泽地,如何平衡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三者的关系,安全地趟出,这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领导力。
“三去药方”在煎熬中推出。不在泡沫中死去,就要设法将泡沫慢慢刺破,去库存、去杠杆化、去流动性是一剂苦药,但也是一剂良药。当然,这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如何配合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如何实施绿色发展,解决环境承载超负荷;如何加强影子银行管理,防止资金“空转”;如何走出“卖地财政”的怪圈,防止地方政府信用破产?理念要转变,行动更重要。有融资、无投资、无增长,这样的发展模式必须打破,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走得稳一点,不折腾,不失控,避免陷入滞胀困境。
央行有权利自主选择
谨慎经营是银行业的根本,底线不能突破。如果为了一己私利,商业银行随意放大杠杆培数,只能将泡沫越吹越大,这是一条不归路。对央行来说,问题既然发现了,就要想办法修复,就不可能装聋作哑,这是职责所在。如果窗口指导无效,给点苦头吃也是必要的,至于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那得看央行的脸色。只要还在可控范围内,让那些违规的商业银行感觉到痛苦的滋味,记忆会更加深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28日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这就是答案,这是一个政策底。当前的货币政策,以盘活存量为主,实施结构调整,不要寄希望于央行大规模放水。无为而治也好,主动出击也罢,关键看疗效。治病于未发,为上策;治病于初发,为中策;治病于暴发,为下策。与其要“面子”,还不如要“里子”,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央行自己选择的权利。
其实央行也用不着曲意解释,这是一次压力测试。你可以用一场风雨,磨砺更强的自己,也可以用一次冒险,锤炼更果敢的自己,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今世界战略为王,金融安全理应具备战略思维。如何尽快给中国的金融体系装上安全阀,提高抗击打能力是当务之急。也许有人会笑,中国难道也会发生金融危机,甚至于经济危机吗?理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是绝对健康的,都不是无懈可击的,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如果自身经济严重失衡,外部投机者恶意阻击,风险就会被放大。如果有一天,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因为利益之争真的爆发了大规模的货币战争,我们能保证自己不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吗?我们能指望中国的金融机构会步调一致从容应对吗?为防患于未然,我觉得央行的选择更具理性,更具战略眼光。唯一值得批评的是,对金融机构纵容过度,应借此机会予以整治。如责令金融机构谨慎经营、强化信息披露、对出现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和高管及时进行处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