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央行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必然对目前仍以存贷利差为收入主体的农信社带来巨大冲击。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农信社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率定价机制,实现目标客户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信贷结构,节支增收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应对利率市场化中的困难
不论是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还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敏感度和成熟度,农信社都远远落后于其他银行,我们应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中间业务品种的匮乏导致资金成本的增加。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和收益主要由存贷利率决定,而目前由于中间业务品种的匮乏使农信社资金仍以定期储蓄存款为主,造成资金成本的增加,背负了较大的高成本负债,在利率风险的防范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利率定价机制尚未完善,执行利率的确定带有一定主观盲目性。目前,多数农信社虽针对部分客户实行差别化的利率优惠,但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利率定价机制,仍依据传统的行业划分、担保方式等因素对客户群体进行整体定价,未能充分将市场动态变化、客户贡献度、企业盈利水平等情况综合考虑来实现目标客户精细化管理,进而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贷款利率定价滞后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发展均衡。
信贷资产结构仍不合理,客户群体亟待优化。农信社客户群体仍以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为主,其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而且贷款担保多以信用担保为主,抵质押担保占比较低,信贷资产风险较大,长此以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进一步收窄,农信社覆盖风险的成本将逐步提高,势必将成为与他行竞争的“绊脚石”。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对农信社而言,利率市场化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完善定价机制、优化信贷资产、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
抢抓利率市场化潜在机遇,提升存贷款合理定价能力。一是应加快数据的采集、机制的建立与数据系统的完善。农信社需要尽快建立企业级平台,方便部门间各种数据的实时信息交互与传递。在定价管理机制上,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价值、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等因素综合定价,将成本和风险补偿核算精确到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中。二是农信社还应努力优化盈利结构、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需要减少对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加快调整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以及业务结构等经营战略的步伐,并积极寻找差异化竞争切入点。值得重视的是,许多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财富管理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首要创新业务。综合化经营将是信用社转型的主要方向,未来银行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来扩展收益来源,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后息差的缩窄。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银行业的格局将发生变化,由于成本和资源等因素的束缚,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当大型商业银行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定价体系、依据市场规律来定价之时,对中小银行的考验才真正来临。因此,农信社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有效抵御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
转变传统经营思想和观念,建立有效的市场反应机制。一是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利率改革的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转变长期以来奉行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思想,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客户需求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领域,增加赢利渠道,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竞争的有力手段。二是转变经营机制,使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市场化。为此,要建立一种经营和管理紧密结合的扁平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强化经营层,实现业务处理标准化、规范化,使经营管理机构能随时应对市场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决策和措施。三是要建立较完整的农村市场资源信息库,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农村信用社贴近农村实际的分析研究系统,来保证业务发展的顺利实施。
优化资产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一是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在投放过程中优化资产结构。通过优化资产的结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新的需要,信贷投放光有总量还不够,还要注重结构。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四类新兴产业的支持,个人消费贷款也是今后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同时还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二是加快存量贷款的周转,提高信贷资产使用的效率。加强风险防控,退出潜在风险贷款,释放低效率资金的占用。三是坚守风险底线,确保稳健经营。高度重视和防范潜在风险隐患,增强信贷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继续加强对重点调控领域、“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行业的风险管控。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继续严格控制融资总量,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严格防范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