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贸易改变茶叶生产格局
——关于中国茶产业的思考之一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接触、报道茶行业近两年了,感觉中国茶产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观念更新和技术植入才能解决。虽然是个涉茶未深的新人,但愿意把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贡献给大家,共同推动茶产业的改革、发展。

    长岭村富裕的同时为什么更“封闭”了?

    第一个问题从茶产业生产领域开始。最近在青岛崂山茶区长岭村休假时,对当地的茶叶生产和经营做了调查。虽然是小范围的,但结果让我既见证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美妙,同时也感受到他们难以突围的困惑。

    长岭村没有粮食生产,除小部分边角地种植蔬菜外,茶叶种植是当地陆地上最大的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这里的农民不能叫纯粹的茶农,因为一般每家都拥有几亩茶园,但家家户户多多少少还有渔业收入,以及近来兴起的旅游观光业。在这三个经济支柱的支撑下,每家都盖起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从我调查的房东林仪福家看,长岭村的经济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也以家庭为运营形式。农家乐是平台,茶叶、水产都可通过农家乐销售、消化。其结果是,生活富裕了,但经营好像比过去更“封闭”。据了解,过去没有发展起来农家乐时,他们出海打渔获得的水产品要卖掉换成钱,然而现在不用了,房东讲他们家的水产平品有相当一部分在自家的农家乐中消费掉了,综合效益可能比单纯的卖出去要高。同样,崂山产的绿茶也几乎不用找什么市场,一是产量有限。房东家的茶主要通过朋友圈、旅游者和回头客销售了,二是历史上崂山茶就形成在山东本地市场销售的习惯,崂山茶区整体的销售都体现为地产地销,放在整个山东看也可叫自产自销。

    这种经济现状下,长岭村已经实现了小康,看起来已经很美了。但我在想:这样的长岭村、这样的茶产业还需要再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从茶产业看,这里的茶叶虽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环境无污染,但价格上始终处于中低档,除了每年的春茶能卖上每斤1000元的价位外,其他时间都是100多元一斤,近几年开发的红茶也是每斤200元—300元的价位。在茶园面积难以扩大的条件下,茶业增收只能寄希望于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但现在看,长岭分散的茶农几乎无力推动这些。进一步想,长岭村再发展一步会什么样?该怎么走?未来这里将会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规模加大,效益提升。这该怎样实现?现在看,长岭村人多地少的基本条件无法改变,土地也很难流转起来。一是家家都开展两到三项(茶、渔、旅游)经营,收入不错,没有外出就业的内在动力,也就不可能产生可供流转的空余土地。二是这里已经实施新农村改造,村民生活逐步城镇化,家家户户都是可完成全部生产、销售和服务各环节的小公司。

    贸易是打破小农经济的不二法门

    崂山归来,一直在思考长岭村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最近读了经济学家、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的一篇文章,受到很大启发。认为能够带来长岭茶产业整体变化的应该大贸易。

    滕泰在文章中介绍说,欧洲国家的历史现实证明,社会分工是由贸易和交换引起的,是商业和贸易改变了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分工格局,其他产品的分工也一样。贸易打破了各地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让低效率的生产者退出,让高效率的生产者更具有生产规模,从而一步步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从长岭村茶产业的现状看,在贸易促进分工和各地优势产业形成的过程中,要素禀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的特定产业而言。比如崂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是对于产业总的趋势而言,是贸易促进分工,分工巩固了优势产业,并形成、强化了要素禀赋。

    滕泰在《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一书论述了“要素禀赋和贸易优势不全是天然的,而是可以创造的”。他说,尽管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摆脱特定的土地、环境、劳动力等历史背景,但是安于落后生产结构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由此我想到长岭村的茶产业如何走出目前的低水平、低效益,国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二法门。国内贸易就是说要把崂山茶的品质、品牌推向全国,在这个新的市场平台上,即使受制于产量,也可以将产业的效益大大提升;国际贸易说起来可能太远,但背山面海的崂山茶是不应该“闭关锁国”的,相反应该不断走出去。立顿的产量有多少?立顿的产量取决于市场有多大,是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催生了立顿的模式和品牌。当我们用海洋思维思考时,山村就不再远离市场;当我们用小农思维看待自己时,即使脚踏海浪,也身处穷乡僻壤。

    为实现中国经济未来的高增长,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尽快完成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我想,已经小康的长岭村是这样,整个茶产业何尝不是如此!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