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发展范围较广,局部地区呈中度偏重发生,对棉花产量形成较大影响,棉花增产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尽管各地棉企零星开秤,但大规模收购还未开始,棉企入市谨慎,棉农观望高价。
受成本走高因素影响,多地棉花种植面积呈缩减趋势,种棉之路在何方?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北、山东、新疆等多地棉农以及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秘书长王定伟。
喜:棉花成熟 棉企开秤
当前,国内多数棉花主产区天气晴好、光照充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新疆大部分棉区籽棉采摘数量逐渐增多,目前采摘进度约40%。各地棉企零星开秤,棉农交售进度相对增幅较缓。
黄河流域天气晴好,或弥补前期阴雨造成的损失。山东聊城地区近期阳光充足,棉花吐絮加快,目前秋桃长势良好,弥补了前期阴雨天气对棉农造成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籽棉单产。河北衡水、沧州等地由于前期雨水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产量,烂桃比例较高,但近期天气好转,棉花裂铃吐絮加快,单产基本与去年持平。山东菏泽棉企准备工作充分,维修棉花加工机械400多台,培训技术人员70多人,筹备收购资金11亿元,确保棉花收购工作有序进行。
长江流域旱涝不均,棉花长势差别较大。江苏盐城亭湖区今年棉花没有受到涝灾影响,长势良好,8月25日开始采摘棉花,预计亩产400—500斤,同比增产。湖北鄂州市长港农场今年7月至8月中下旬开花坐桃时节遭遇南方大旱天气,致使蕾铃脱落严重;8月下旬开始捡花时持续阴雨又导致吐絮棉桃发霉,双重打击下,棉花减产已成定局,预计今年棉花亩产在300—400斤,相比去年减产了200—300斤。
新疆棉产区长势良好,后期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目前,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成片的棉田已经大面积盛开,各棉花加工企业也陆续开秤收购新棉。据介绍,该地区产量预计为600斤/亩,比去年略好,但因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不好预测,若天气适宜,产量将高于去年;如霜期提前,则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望:收储低迷 观望高价
随着各棉区采摘量增大,山东、河北等地陆续有厂家开秤,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许多厂家谨慎入市,多为试探性收购,收购价格高于去年,收购数量不多。同时,棉农也认为目前的收购价格较低,期望棉花价格能有较大幅度上涨,观望者居多,部分地区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各地棉企零星开秤,棉农交售进度相对增幅较缓。
目前,山东聊城籽棉收购价格在4元/斤上下,而棉农期望价格在5元/斤以上。所以,许多棉农还是抱着惜售的态度。
江苏盐城棉贩籽棉收购价格在4元/斤左右,但棉企还没有正式开秤,加之去年籽棉收购价格在4.05—4.10元/斤之间,棉农期望价格在4.5—5.0元/斤,相比之下,目前棉贩的收购价格并不能让棉农满意,所以目前棉花成交量较少。
湖北鄂州市长港农场今年棉花歉收,棉农李秉钧表示,“希望能够有更高的收购价格,最低也要4.5元/斤,这样才能勉强收回成本。”目前当地的籽棉收购价格为4.1元/斤,远低于棉农心理预期,大部分棉农仍在观望,希望棉花收购价格走高。
新疆阿克苏棉企也相继开秤,9月13日成交价格为三级花4.3元/斤、二级花4.5元/斤。据沙雅县棉农倪江海介绍,“棉花收购价格会在10月10日前后达到一个高峰期,预计能达到4.65—4.70元/斤,之后逐渐回落,平均价格在4.25元/斤左右。到11月份,棉花收储基本结束。”据了解,当地棉农对目前的价格基本满意,但是仍然担心国家收储以后棉花价格稳不住,期望价格不能低于4元/斤,如果低于4元/斤,农民种棉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棉花种植面积也会减少。
殇:成本走高 面积缩减
对棉农来讲,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辛辛苦苦管理了一年的棉花能够丰收,卖个好价钱。而近几年,棉花种植成本逐渐增高,许多农民不愿再种植棉花,继而转向种植粮食作物。
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棉农表示,今年每亩地生产成本约2395元,按照每亩地600斤的产量、4.5元/斤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地收益为305元。最让他们头疼的是缺采棉工,当前采棉工拾棉费为4.4元/斤,拾棉费的开支对棉农来讲已经不菲,即便如此,仍然很难雇到采棉工人。
河北枣强县枣强镇门庄村棉农彭淑红给记者算了一笔今年每亩棉田成本的经济账:机械费90元、用肥260元、用药100元、种子40元、地膜25元、灌溉40元、土地承包费500元、拾棉费400元,合计约1455元;受前期雨水过多的影响,与去年亩产500斤相比,他家棉田预计会减产100斤,按4元/斤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毛收入约为1600元;除去生产成本,他家棉田亩均获益约为145元。他表示,相比之下,种植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收益要高得多,原因是粮食作物比棉花要节省很多的人工费用,而且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可以相对节省土地承包费用。如果种植冬小麦,各项成本预计是每亩1200元,按亩产千斤、收购价1.2元/斤计算,刚好可以收回成本;麦收过后,种上玉米,正常年份亩产可达1400斤,按照1元/斤算,毛收入约1400元,除去每亩约315元的成本,预计可获益1085元,远高于种棉收益。更为重要的是,“种植粮食作物所用人工仅为种植棉花所需人工的1/5,农民可以有3—5个月的农闲时间到县城打工,青壮年劳动力打工的工资约为100元/天,妇女打工的工资约为40元/天。”如此算下来,即使在棉花好年景的时候,棉农的年收入也只有1—2万元,而种植粮食作物并且外出打工的农民收入大多在3万元以上。因此,农民对于种植棉花持消极态度,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途:或弃或留 路在何方
据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秘书长王定伟介绍,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在1900元左右,如果是农民自己的土地,除去人力投入600元和土地租金600元,生产成本在700元/亩。棉农期望价格在4.5元/斤,收储价公布以后,实际情况在4.1—4.3元/斤,如果价格能达到4.2—4.3元/斤,许多棉农希望由棉花经纪人来收购,直接交到轧花厂,所以价格稍高。
记者了解到,致使棉花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种植棉花与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在下降。一方面,棉花比粮食费工,需要长期管理,尤其是棉花种植期间,要时刻关注虫态,如果发生虫害,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粮食作物受虫害影响相对较小。而且粮食生产过程比较简单,机械化程度高,省时省力。另一方面,老百姓对目前的棉花价格还是不太满意。相比之下,现在的玉米、小麦价格都比较高,总体来看,每亩地获得的收入在2000多元,农民还可以有时间出去打工。
以河北枣强县枣强镇为例,该镇是我国棉花主产区,历来有种植棉花的传统,以前农民种棉积极性较高,人均种植棉花面积1亩以上,近几年减少了30%—50%。枣强镇历来拥有种植棉花的传统技术,其实农民心里还是愿意种棉花的,但是随着棉花种植成本增加,国内籽棉收购价格上不去,不能达到农民心理预期,许多农民便放弃种植棉花。目前,当地坚持种棉的多为两种人:一是耕地质量不好,多低洼地、盐碱地,没办法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而棉花对耕地质量的要求较低;二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有小孩需要照顾的家庭,一般由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种棉。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在新疆,棉花是优势作物,种植面积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目前,除黄河流域瘠薄地和盐碱地,长江流域零星的山坡地和低洼地,还在保留以外,内地其他地区的棉花种植都有所下降。目前,坚持种植棉花的多是一些老棉区,一般土地比较瘠薄,尤以沙土地、盐碱地居多,当地种植作物的可选择性较少,如河北威县、山东东营、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