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9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妙语点茶生莲花
——妙华法师与禅茶
□ 张 菁

缘起

    回忆皈依这几年,参加禅修营、参访祖庭、打禅七、组织讲经、禅茶会……热热闹闹的事都做过了。可是静心想一想,得“道”最多的还是同法师们的饮茶。在法华精舍,皈依师父净慧老和尚用玻璃壶煮的一盏老普洱;在西园寺内,济群法师亲手瀹的一泡凤凰单枞;在马连道一家普通的店铺里,同明海法师一道饮的一壶祁红;在深圳弘法寺的茶室,与知客师父和客居的一位法师同尝的一泡班禅沱茶;在南方一间小寺,一位不知名的法师为风尘仆仆的我端来的一杯叫不出名字却甘甜如露的香茶……如是种种,每一种茶的记忆,莫不是修行的脚印。同法师们饮茶,听法师们讲茶,看着泡茶时谁在泡,喝茶时谁在喝,时间久了,竟觉得自己并不重要了,茶也不重要了,世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注水时那一刻,我是不是“真心”。

    这,不也是禅吗?

    一同饮茶的法师们,他们或洒脱,或沉稳,或禅风很峻,或自在随性,但是都有说不出的禅意与威仪。旧历的四月,正是喝茶的季节,在品茶时,不妨也品一品禅师的禅味与茶意,也问问执茶的自己,当下的我是否诚意与正心……

    我想,泡茶的、吃茶的、听茶的与被我写进书记里的说茶的,大家或许都有所得吧。

    妙华印象

    先要说说妙华法师。老早以前就听居士说起“南济群,北妙华”两位名僧。济群法师是早就参拜过、极智慧的一位法师。可是与妙华法师却缘悭一面。

    那一年赋闲在家,去石家庄看望老友,这位友人那时在一个电视剧组里做会计,住在石家庄东郊的一个小宾馆里,我借住她那里,两人每日饮茶闲谈,很是悠哉。一天忽然接到悟凡法师的电话,悟凡法师是几年前参加庐山禅茶会时与好友一起结识的,后来常常联系,多有好茶交流。极巧的是法师也在石家庄,只是记得我跟柏林寺的下院真际禅林的居士很熟,所以法师向我们打听去真际禅林的路,此外还问哪有好茶。我讲了去禅林的路,笑曰好茶这里还是有一点的,法师大喜,说带他的师父一起来吃茶可否?我征得朋友的同意便答应了。

    不一时,悟凡法师带着几位出家师父和两位居士来到住处,我展开陶壶,开始烤普洱,煮普洱,茶香慢慢透出来。我为几人斟茶时注意到,除了悟凡师外,只有中间一位个子很高,相貌威严的法师喝茶时最着意用心——别人,喝不惯这煮普洱的浓与茶气的猛,大多只浅尝一口就放在桌上了,只悟凡法师与这位法师每一泡都不错过。此时悟凡法师才向我们介绍:“这是我的师父,妙华法师。”我跟友人都一惊,妙华法师讲《金刚经》很出名,于是又生了几分敬意。没想到法师人很随和,不端名僧的架子,竟与我们聊起了古玉的欣赏与甄别,真是出乎意料。晚饭本来是想请斋,妙华法师却说不要添麻烦,反而请我们在他的一位弟子家吃了家常的一餐,饭后又是品茶,至晚方散。友人极慕妙华法师禅风,走时不免问何时能再见,法师哈哈一笑,说有缘自会相见。

    遥寄书评

    后来回京,事也多也杂,这次吃茶的事慢慢也淡忘了。因为赶写书稿《红尘外的茶香》,天天没日没夜,最后终于稿成,长吁一口气,未料出版公司打来电话,说结稿不算完事儿,还得要找名人写书评。这下我懵了,我哪认识什么名人?时间又紧,到处乱打电话,人家却都大多不肯帮忙。情急之下想到了妙华法师,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打电话向悟凡法师讨得妙华师的电话,惴惴地  打过去,那边法师“喂”了一声,我反而不知该怎么说好,只得实话实说,又怕法师连我是谁都不记得。法师听我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沉吟了一晌,说:“我在山东陪我母亲治病,这样吧,你先把书寄来我看看。”我当时心就一凉,拜托别人写书评时也大都这么推辞,书寄去很久往往都没有回音——但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寄了两本书过去。两天后的清晨被手机铃声吵醒,一看屏显,是妙华法师!法师说:“你不是急着要书评吗?昨天我已经写好了,按你发邮件的地址寄了过去,你看看行不行。”当时心里既感动又惊奇,两天的时间,要看完一整本书,又要写书评,那得是多敏捷的一个人啊!

    好容易盼来了快递,打开一看,手写在A4纸上洋洋洒洒的六大篇,我一口气读完不禁拍案叫绝,大叹妙华法师真乃这本书的知音也,出版公司的编辑读过书评也赞好。里面关于茶和禅的尤其好,特录在下面,以飨诸君:

    “关于茶:

    首先如这本书在序中所说,茶是一种礼仪。传统的待客之道无不与茶有关。就是在现代社会,朋友来了泡一杯好茶以款待客人,也是人之常情,富贵贫贱皆可如此。富贵人因为茶,可以更有品位,平民因为茶可以更有人情味。送礼送金银让人感到美则美矣,但……不好说。送礼送金钱,让人觉得好是好,但就是有点……不好说。而送茶,可贵可贱,上好的铁观音、乌龙、普洱,千元一斤也不为贵,没有钱,几十块钱一斤的花茶,人也不会嫌弃。

    茶,传递人情和友谊,也展示人性。

    其二,茶是养生之道。注意养生的人,在什么季节喝什么茶也是有讲究的。茶的养生功能除平衡阴阳,清心明目之外,现代医学表明,茶确实有降压、降血脂之功效。当然,茶中富含微量元素,是人体之必需,不须赘言。最主要的还不在于茶的营养成分,而在于喝茶人的心态。能有心喝茶,乃至于品茶的人,是一种生活品质,能说明身心内外的安然状态。养心才是最好的养生。茶能养心,所以养生。

    在成都寺庙前后都有大片大片的茶园,体现了成都人日子过得“巴适”、“舒坦”和“安逸”。成都人“小富即安”的心态一览无余。

    其三,茶是文化。说茶是文化,比说酒是文化,或其他什么东西是文化要顺理成章得多。

    南北丝路,除过丝绸之外,往来数目最多的可能要算茶了。就是汉藏两地之间,中韩、中日之间的交往,茶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更何况茶与诗,茶与禅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必然滋生其中。其深厚博大,足以平生赏鉴。

    其四,茶与禅。古人以诗表禅,以禅入诗,那是因为禅境“不可言,不可说”。以茶表禅,因为茶的日用性,最可以体现禅者的“平常心”。淡淡的茶和淡淡的禅,其关键在体味其“淡”。因其淡,真心才不被外境所牵,因其淡才得以长久。皎然论诗就以“平淡”为高境,做人做事也贵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实的,无求的。赵州,也可以叫我们“喝咖啡去”,如果当时有咖啡的话。

    茶之表禅,不在于茶的本身,而在于禅可以通过它表达。别人牵走了牛,我们在此拨木橛,还被当成小偷,岂不冤枉?品不尽的茶,说不尽的禅。

    茶·禅的批判:

    茶在变质,茶楼在错位,那是因为经营者品位不高,唯利是图,故而以次充优,喝倒了茶人的胃口。

    禅在泛滥,禅门在错位,那是因为禅人如茶一样随着土壤、农药、化肥的改变,其品质也在改变。空腹喝茶会醉茶,也就是低血糖,后果很可怕。而禅之滥在其次,妄谈禅境,以古德之境界语对已待人,其危害之大,足以伤生害命。故醉茶不好,醉禅也不足取。古来禅与茶的味道不再,所以我们要藉《红尘外的茶香》追寻。

    茶还是有好茶,喝到是一种福分。禅,还是有好禅,悟到是一种慧根。

    莫管它,只一杯茶,一柱香,此生足矣……”

    重聚北京

    “五一”前法师讲法路过北京,匆匆见了一面,还是真性情的禅人,言语睿智幽默,莫不使同行者叹服。问及想喝什么茶时,法师说:“就你上回煮的普洱茶吧。”我心中惭愧,解释因为时间太急未及准备,法师又是呵呵一笑说:“那喝岩茶,有风骨!”

    法师的茶文与禅风,也如同那铮铮的武夷岩茶,有风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