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模式 破困局
西部十省市供销合作社探讨构建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本报记者 张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现象频频上演,凸显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和短缺问题,究其原因正是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供求大市场之间的脱节与不对称造成的。而要打破产品与市场相脱节的困境,必须建立一个产销有序、供需平衡、价稳量足、货畅其流、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作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供销合作社在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流通”,凸显出国家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供销合作社的期望。

    那么,供销合作社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构建起新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呢?11月12日,我国西部10个省市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在西部地区合作经济发展座谈会上聚力探讨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路径一 塑造精品 提高农产品价值

    陕西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陈纯山说,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注重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优势,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省社结合陕西特产特点,委托省糖酒果品公司,正在注册“大秦岭·黄土地”品牌,计划对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进行包装贴牌,利用公司网络和超市、商场进行销售。同时,以省供销集团公司为龙头,建立大的联合营销公司,把各自的拳头产品链接起来,重点做好系统内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培养,通过渠道和销售终端带动,促其迅速做大,成为全系统可控的、价值高、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贴牌销售。同时联合兄弟省份,推行“一省百品、十省千品”工程,产品进入彼此网络,逐步形成西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大联合、大合作。

    “供销合作社把打造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从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入手,突出产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着力培育省内和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王小刚介绍说,系统内的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在原发展的烟叶业务被移交后,受政府委托着力打造“会理石榴”品牌。为此,会理县社成立了石榴专业产销服务公司,新建了7500吨的冷藏库,通过冷藏后的石榴每年可提升价值700多万元;建立了石榴专业批发市场,组建了石榴营销协会,开办了网站,加强了对外营销,当年生产出的石榴果品没有积压,实现了购销两旺。2012年,会理县石榴种植28万亩,产量达31万吨,产值11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路径二 培育主体 强化市场活力

    “城市消费合作社具有连接农产品流通渠道源头——农产品产地、销地批发市场,又具有沟通农产品流通终端——超市、便利店的双重功能,是畅通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李琳玻说,以城市消费合作社为载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直接进社区,为城镇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优质、价廉的生活消费服务成为供销合作社进入城市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而要做好这项工作,供销合作社优势明显:首先,供销合作社具有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可以从生产到流通、由乡村到城市、从农户到居民,链接式组织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其次,供销合作社通过实施“新网工程”、“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恢复重建了一批农产品销售网点和仓储、冷链运输设施等,为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最后,供销合作社具有经营性职能与公益性职能结合的特性,根在农村,便于服务人民。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副巡视员王国强说,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民走向市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同时,开展龙头企业资格认定工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促进山西省农产品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切实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张达伟认为,农产品市场一直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城乡的重要平台,做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到目前,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建立了138个农贸市场,拥有门面、摊位数7745个,成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沟通城乡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和作用,整合经营资源,注重发展以茶叶、果品、辣椒等传统主营农产品为主的批发市场,截止到目前,全省共计有较大型批发市场8个。通过市场建设,201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资产经营收入6023万元,全省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24.57亿元,帮助农民实现增收10多亿元,有效搞活流通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调整。

    “依靠农产品经纪人搞活农产品流通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的一种形式。”青海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马忠说,哪个地方经纪人活跃,哪个地方就不存在农产品卖难问题。青海省供销合作社在已经培训 1800 名经纪人的基础上,改革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重视发挥其作用,每个市、州、县供销合作社要重点联系100个经纪人,通过他们了解信息、掌握行情,扩大销售。此外,组织经纪人大户、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展销、交易活动,推销青海省农畜产品,不仅使其农畜产品走向省外大市场,而且使青海省经纪人与省外市场建立稳定的购销渠道。

    路径三 拓展渠道 加强区域合作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彬认为,建设农产品流通经营新体系应该进一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农产品连锁化经营,提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水平。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对接形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利用自身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农副产品进超市,实现“双向流通”。采用“流通企业+生产厂家+门店”的模式,减少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实现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经营。采用“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连锁门店,在超市设置农副产品销售专架、专柜等方式,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引导农民与市场对接。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申雄表示,发展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扩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与境内外同行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大宗农产品销售渠道。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先后组织系统涉农组织与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与黑龙江、新疆等边贸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与东南亚等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积极促进渝台合作,在綦江建设渝台农产品交易中心,促进两岸农产品交流;同时,以服务“三农”为主线,实施集“内部管理、业务经营、为农服务、农超对接”于一体的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一张网”战略,整合全系统信息资源,完善信息联网直报,加强与移动、电信、银行信息资源的合作,促进农产品、再生资源、农资、烟花爆竹网上交易,提供配送服务,形成“信息流、物流、商流”三流合一、覆盖全市的大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