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强才能种业盛

□ 本报记者 王蕾

    种业是现代农业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几年,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一揽子高含金量和切中实际的种业扶持政策出台,我国民族种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其发展势头之猛、投资积极性之高、兼并重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所有一切无疑给种业的发展注入了充沛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一些有作为的种子企业千帆竞渡,已经开始了向育繁推一体化大步迈进的全面升级之路。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从低迷到兴盛、从散乱到规范的发展之路都不是畅通无阻的,多年来,内外交困一直是制约我国种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在政策利好的当下。首先,产业规模小、商业化育种滞后、品种推广和营销服务水平低等制约中国种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有6900多家,最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行业前10名集中度不到20%,行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低。大多数公司经营规模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具有育繁推一体化实力的企业仅有91家,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只是“代繁”或者“经销”公司。行业内公司过多造成了种业市场混乱,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面。科研实力的缺乏,导致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其次,跨国种子公司从未停止对我国种业市场的虎视眈眈。我国是农业生产用种大国,每年用种量都在120亿公斤以上,位居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这样一个庞大的种子市场,对跨国种业集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2000年我国放开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后,美国孟山都、杜邦先锋,德国拜耳等跨国种业公司相继进入我国,凭借自身实力瓜分国内种业市场。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这就不可避免地对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使得中国种子企业难与其抗衡。

    中国的种业应该如何借助政策东风,尽快走出这尴尬的局面,这看似是一个需要企业从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突破的问题,但其实战略上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我们的对手——国际种业公司的发展经验。国外种子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育繁推”一体化,以市场为主导,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发展,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无缝对接。不难看出他们最大的优势恰恰是制约我国种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际种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强才能种业强,只有牢牢把握种业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种子企业是“大船”不大,“小船”太多,“航母”远未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种业市场化进程中,要站稳脚跟,守住中国种业安全的底线,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让商业化育种机制和模式深入到种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已成为必然选择。

    好在,我们已经看到这一切的期望都已经开始起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