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13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暨农民合作社与农资供应商、农产品采购商对接会”落下帷幕。会议期间,记者就“农超对接”问题对参会的合作社、物流企业、超市采购商等方面人士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超对接”在为合作社和超市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现阶段“农超对接”发展的困难集中在采购和物流两个环节。
采购对接亟需引导规范
——部分农产品生产质量不高,不符合超市标准要求,导致部分农户与超市无法完成对接和交易。
据介绍,在采购过程中,超市对农产品要求一般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这些门槛看似不高,但对销售附加值低、生产量较大的农产品来说,却是一道不低的门槛。合作社要使自己的产品符合超市标准、直接进入超市,就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生产规模不大的合作社,就很难从“农超对接”中获利。包装、分级等环节也会提高流通成本。另外,部分农民和合作社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或谷物的饱满度不足等问题,不符合超市的质量标准要求。这些问题导致了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农民卖难、超市卖难的“两难”现象出现。
——部分农民和合作社合同意识淡薄,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而另行销售产品,拒绝履行合同向超市供货。
记者从首航超市的一名负责人那里了解到,超市在采购中时常遇到农户以种种理由推迟或拒绝供货的现象。由于蔬菜水果并非使用固定的价格,所以部分农民或合作社更希望在农产品价格较高的时候出售。当超市按合同来收货时,农户如果不满意超市的价格,想提高自己农产品的售价,就以人手不足、无法及时将农产品从地里收上来为由,拒绝交货,致使部分超市出现了“好货难进”现象。
——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超市找不到想要的产品;而拥有相关产品的合作社找不到买家。
在本次“农产品采购商对接会”上,来自辽宁的采购商看上了某合作社的萝卜,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该萝卜合作社的理事长。双方在交流中发现,该合作社就在该采购商超市所在地邻近的县里,但在展会之前他们却从未了解到彼此信息。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由于“农超对接”跳过了批发商环节,所以超市采购由原来与批发商对接的“点对点”模式,变成对接农户和合作社的“点对面”模式。面对这个转变,超市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不足,无法从众多合作社中找出适合自己的产品,使好产品找不到门路。部分超市在实施农超对接的同时,依然要向批发商采购大量果蔬。这样,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的功用无法充分发挥。这固然有农超对接供给不足的因素,但也有对传统供销渠道的过分依赖有关。
面对上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承担起统筹全局的责任,制定科学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将相关信息提供给超市,为“农超对接”创造有利环境。
物流成本过高是关键障碍
据北京最大的农贸市场新发地市场的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农产品总成成本的30%-40%,而世界发达国家相同产品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同时,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货损率也偏高,平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仅为5%。另外,运输车辆空返、物流设备不完备、物流管理不科学等因素,也是推高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的提高导致了农超对接不赚钱,致使农民及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双方对接积极性大打折扣。
——在农产品运输中空返现象,使物流成本大幅增加。
记者从与会的部分自有物流超市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国家“绿色通道”政策每年可以为超市农产品物流节约5%左右的物流成本。但“绿色通道”只对装载农产品的车辆实行免费通行,而对空返的果蔬运送车辆依旧按标准收取过路费。这种空返现象主要是由于物流企业和相关行业缺乏物流信息建设。这是物流宏观环境问题。
因此,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使超市和物流企业了解相关地方农产品与其他方面的物流需求和供给情况,从而合理统筹调度车辆,真正实现双向物流,为解决和减少空返,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创造有利条件。
——农产品物流设备及流程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我国农产品物流缺乏对集装箱的使用,大都使用敞篷车进行运输。这不但造成农产品的大量货损,而且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我国农产品运输应加强标准化建设,视情况使用集装箱等先进适用的物流装备。这样既方便整车装卸,又可促进公铁联运,使农产品物流产生规模化、现代化效益。
——冷链设施覆盖面太低,导致农产品物流货损率居高不下。
从实际情况看,冷链物流覆盖面偏低是导致农超对接货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由于货损,部分农产品无法在超市上架销售,甚至形成污染垃圾,提高了物流成本。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多数企业还无法实现全程冷链,一般超市农产品冷链覆盖率只有70%左右。多数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认识是清醒的;而资金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全覆盖最大的难题。
——农产品物流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导致了物流成本的增加。
据相关物流公司负责人介绍,超市所需要的农产品种类丰富,不可能在超市周边采购到所有果蔬,只能从较远的地方进行收购。因此,物流外包成为超市农产品经营的重要内容。现阶段超市普遍能做到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混合利用。目前的问题是,不少超市缺乏对物流系统精细管理理念,缺乏对物流市场的深度认识,缺乏与物流企业和其他超市深度合作的强烈意愿,导致自营物流、对外合作与内外无缝对接缺乏应有的科学考量和运作。这些都是导致物流成本企业的重要原因。
从发展的眼光看,“农超对接”虽不是最理想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却是现阶段最适合超市与农户和合作社对接的一种流通方式。在本次农超对接会上30多家超市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与230多家合作社签订了21.6亿元的采购意向合同。这说明,“农超对接”已被大多数超市和农民合作社所认可。人们普遍认识到,“农超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有效控制了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提高了农民收益。所以,解决“农超对接”存在的困难,有助于降低农产品销售价格,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目前的实际情形看,重点要进一步从采购和物流两方面解决农超对接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提高“农超对接”的质量、规模和效益,从而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实现更大范围、更多数量和更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社、物流企业、超市的三方盈利,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