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2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重庆大足区社:文化产业园里的“甜蜜事业”
□ 本报记者 孟芮溪 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实习记者 陈冬梅

图为市民在超市里购买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咪玛”牌蜂蜜 杨耀文 摄

    2013年,重庆市大足区供销合作社认真按照市委、市供销合作社“两通两转两推进”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在促进合作经济发展、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强化社有资产管理、构建和谐供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11月,全系统实现销售额12.22亿元,同比增长49.72%,供销系统购进总额达11.1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达9.8%。特别是正在建设的项目——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将大足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蜜蜂产业大势所趋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库区与大山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的特殊直辖市,养蜂业是重庆市传统特色产业,具有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的优势,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是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一体的绿色产业,在生产蜂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具有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改善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近两年,重庆市掀起了森林重庆建设热潮,一年种了十年的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为蜂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足区蜜源植物丰富,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枇杷、刺槐、柑橘、荆条、乌桕、盐肤木、乌泡、野藿香、党参、紫花苜蓿、三叶草、紫云英等。大足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油产业和果蔬产业稳定发展,全区油菜种植面积20万亩、枇杷10万亩、葡萄1.2万亩、黄金梨0.6万亩、蔬菜23万亩,加上野生蜜源植物,为蜜蜂产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蜜源基础,并且大足区发展蜜蜂产业还能很好的利用周边区县资源,辐射带动全市蜜蜂产业发展,加快助农增收步伐。

    由重庆市大足区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打造集蜜蜂文化宣传、蜂产品知识宣传培训、蜂疗保健养颜、蜜蜂大棚授粉示范、蜜源植物展示、蜜蜂养殖、蜂产品现代化生产加工等为一体的科普教育、生态观赏、休闲娱乐、团体活动、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大型蜂业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大大提升蜜蜂产业园区内各类蜂产品及土特产品的附加值。

    荆棘路上的“蜂王”

    如果说在大足区发展蜜蜂的“甜蜜事业”是大势所趋,那么大足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在“蜂王”龙训明的引领下拥有了美好前景。龙训明是大足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现在更是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的总经理。

    说起龙训明,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带领的这个合作社。1993年,子承父业的东岳村二组农民龙训明带着蜂箱辗转外省,开始了风餐露宿的养蜂生涯。其时,各地蜂农都是沿袭家族式的传统养殖模式,哪里有蜜源就停在哪里。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不仅成本高,人更辛苦。更严重的是,虽然各地蜂农常常会汇集某一个蜜源地,却不但没有相互交流技术和行情信息,反因争抢蜜源频起“内讧”。不愿面对分散蜂农的厂家因此委托中间商一路尾随收购蜂蜜。看见蜂农一盘散沙,中间商便借机压价。被盘剥了正常利润的蜂农因此面临较高风险,稍有不慎便血本无归。龙训明每年外出养蜂,常常目睹蜂农亏本后愤而倾倒蜂蜜,甚至焚烧蜂箱的辛酸场景。

    2004年6月,龙训明与32个外省蜂农在陕西洛川县白谊乡最大的洋槐林相遇时,大家尝试着包车将蜂蜜直销厂家。首次结盟的结果是,每公斤蜂蜜比以前多卖了9元钱!次年6月,各省蜂农再聚白谊乡时,纷纷提议由年轻肯干的龙训明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当年8月,在县里的支持下,由重庆、浙江等8个省市38个蜂农共同组建的跨省养蜂专业合作社在东岳村宣告成立。随后蜂农们展开分工协作,逐渐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蜜源信息、产品经销和技术交流网络,蜂农的蜂蜜年产量因此平均提高10吨以上,每吨均价提高了3000元。近几年,随着各省大量养蜂大户入社,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去年蜂蜜产量达4万多吨,社员年最低收入也达17万元,创历史新高。

    如今,该合作社已遍及全国14个省市25个生产片区,饲养蜂群30万余群,年产原生态系列蜂产品达到1.5万吨,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浙江、安徽等省市,实现产值1.36亿元。龙训明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养蜂大王”。

    未来 甜蜜而来

    有了大足区蜜源植物丰富的地利,有了“蜂王”加入的人和,如今,又有了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大足区政府大力支持的天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大足区社主任陈其刚介绍,到2015年,产业园将建成占地面积约30亩,集文化博览、科普教育、蜂产品加工体验等于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蜜蜂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建成与大足石刻旅游相配套,集蜜蜂文化、加工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年接待游客能力达30万人次以上;每年接待游客、产品销售等综合效益0.3亿元以上。

    同时,规划设计在绿色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建设蜜蜂文化博物馆。以蜂为主题,以游览路线为导引,将蜂文化、蜂产品、蜂保健等贯穿于整个园区,每个景区、景点设计都与蜂相关。通过各种图片、实物、标本、现代化的声光电和蜜蜂科技放映厅等手段,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介绍了源远流长的养蜂发展历史、蜜蜂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现代养蜂科技和养蜂业的发展成就等。

    为延伸产业链,未来还将建设蜂产品加工体验厂。该区是重庆市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系列蜂产品精深加工区域,规划建设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蜂产品加工厂一座。加工区规划占地3亩,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加工车间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建设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的精深加工车间、产品质量检测室、生产加工辅助区。严格按照国家保健食品GMP标准建设,配备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等。

    在蜂产品的生产中,将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场(户)”的模式,公司把自己的养殖基地打造成示范区,周边区域作为扩散区,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蜜蜂,并分派技术员给予定期指导,公司与生产基地的农户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收购方与供货方需约定收购产品名称、基本要求和质量要求,交货、包装、运输及验收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定价及结算方式,合同解除条件及争议解决方式,规定了双方的违约责任,不可抗力情况处理办法。内容简洁而全面,以合同方式解决了蜂农卖产品难的问题,并制定了保护价和二次返利措施,维护了蜂农的最大权益,同时保护了蜂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为减少产品销售压力,业主也可采取“蜜蜂分零”的方式,也就是“开心农场”的方法,将蜜蜂基地按蜂群或面积来让消费者认种认养,公司为认种认养基地安装监控设备,消费者既可以亲自参与生产管理,也可以委托公司代管并远程监控,认种认养者只需按蜂群或按面积支付认养费,实现有少量资金也能经营农场的目标,改变当前流行的“穷不搞农业”的传言。

    陈其刚表示:“我们的‘甜蜜事业’,前景无限。未来,一定可以为大足区、供销合作事业、乃至世界蜜蜂产业带来甘甜的‘蜜汁’!”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