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饭馆,中午营业也快结束了,工作人员一边服务最后一批客人,一边准备晚上的业务:有的摘豆角,有的包馄饨、饺子,放在冰箱里备用。他们预计有人要点这些,所以在提前准备。用供应链上的术语讲,就是“推式生产”。这样,客人到时候一下单,没多久菜就能上齐。家里做饭没有饭馆快,就是因为家里做饭是“拉式生产”,一切都是现做。
推拉的结点
推式生产不但缩短了交货周期,而且充分利用了产能,但推式生产的风险是万一需求没了,或者没有按时来怎么办?所以,推到一定地步,就得变成拉,由客户的订单来拉动,以控制库存积压风险。
推式生产有库存风险,但单纯的拉式生产也并不完美:订单有了,虽然没有需求风险,但因为要货急,供应风险大增。例如客户给的交期是三周,你的零部件需要五周才能到齐,加工组装时间还不算,赶工加急,总成本往往更高。
所以,尽管都在说拉式驱动的好处,很少有供应链是纯拉式的;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推与拉结合。那推拉的结合点应该设在哪里?马歇尔·费雪在文章指出:能预测的用推,不能预测的用拉。
定制化程度越高,预测的准确度越低,推拉结合点离最终客户就越远。
例如在多种少量的设备行业,产品配置多样化,制造商主要依赖客户订单来驱动生产组装, 推拉结合点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对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会按照预测驱动供应商生产(推),等到客户订单来了,再进行最后产品组装(拉);对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到客户订单后再给供应商下单,推拉结合点离客户更远。
相反,标准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高,推与拉的结合点就与最终消费点更近。例如自来水的消费预测相对准确多了,推拉结合点离最终消费者就更近,即在我们一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刹那。
此外,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越高,推与拉的结合点就离消费点越近。例如大型设备的关键备件,一旦停机待料,损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业,备件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就在客户的生产设施附近。
例如在管理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备件计划时,一亿多美金的备件库存,有20多个库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每个主要地区,80多个寄售库存点就直接建在芯片生产厂现场。
这样一旦客户停机待料,四个小时内95%以上的备件就送达现场。在航空业也有类似的指标,一旦飞机因备件不到位,没法起飞,备件的交货时间也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
这样做违背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因为非易耗备件的需求一般很难预测,即使你能大致预测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很高的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周转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设备行业,备件的库存周转率动辄就一两次,这意味着手头平均备半年到一年的料。国防业就更低,例如美国空军的备件周转率连1都不到。
在供应链领域,很多最佳实践都与有效定位推拉结合点有关。例如戴尔的直销模式在成品层次是典型的拉式供应链,不见订单不组装;但在零部件阶段,却是典型的推式供应链,因为这些原材料就如小饭馆的豆角,通用性高,用量可预测。
惠普有名的延迟战略也是同理:产品的共同部分好预测,用推式生产,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差异化部分用拉式生产,以降低需求变动带来的库存风险。
善于变化的结点
推拉结合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公司,这一结合点也可能随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例如戴尔刚创立直销模式时,计算机是创新性产品,机型配置多、成品降价速度快,成品层次的预测准确度低,库存风险成本高,直销模式是总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模式。
但是,这些年计算机成为大众商品,配置越来越标准化,预测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推拉的最优结合点从生产商处前移到零售商,即生产商按照预测批量生产,批量供货给零售商,在零售商处变为拉。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规模效益,所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低。相反,戴尔的直销模式还是单件生产、单件递送,在计算机库存风险成本显著降低的情况下,高昂的运营成本再也没法从库存风险成本节支来抵消,直销模式的总成本不再最低。戴尔这几年江河日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法有效转型供应链,实现推拉的最优组合。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原因,限于篇幅暂不详表。
推拉结合点选择适当,会有效地平衡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成本和服务水平。相反,推拉结合点选择失当,则会造成诸多问题,增加供应链的总成本。例如时装行业常见的订货会模式下,推与拉的结合点在经销商处,品牌生产商要求经销商提前两个季度左右订货,由经销商的订单驱动整个供应链。
这里的问题对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产,对经销商则是推式进货,即他们的订单得依赖预测(想想看,哪个消费者会提前半年下单呢?),而其预测准确度很低。例如大夏天,那些经销商,尤其是小店主们哪能预测冬天会流行什么,自己的店面能卖掉多少?所以这预测无疑于赌博。结果要么是短缺,要么是积压。
积压看上去压地是经销商的资金、亏地是经销商的本,其实品牌商也得一起买单:经销商资金积压,就没钱订下季度的货,品牌商来年的业绩必将受影响。积压库存大多打折出售,但经常打折对品牌的损伤程度很大。品牌商花那么多资源建起的品牌,就在一次次折价中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商看上去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却有那么多的品牌商陷入困境的原因。
那么,时尚行业的拉与推的理想结合点应在哪呢?品牌生产商处。因为品牌生产商设计时装,对流行时尚的理解最深,而且可以整合不同经销商的需求,预测准确度更高。这道理其实也不难,深受订货会之苦的时尚行业也懂得。订货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销商、品牌商是不同的业务实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订单是经销商对品牌商的承诺,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但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种博弈的结果是次优化的,造成品牌商、经销商的双输局面,而解决方案有二。
一是品牌商的竖向集成,进入零售领域,例如李宁这两年做的,就是为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度,更好地组合推与拉。这也是Zara成功的一大原因。重资产做直营是个大举措,不但要求投入大量资本,而且对运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渠道运营与品牌的设计、生产不尽相同。二是理顺与渠道的关系,增进合作关系,通过改善信息流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例如及时共享零售的早期销售数据,调整品牌商的生产计划。这就如Marshall Fisher的研究中表明的,时装业的预测准确度很低,但在早期销售数据基础上修正预测,可以大幅度提高预测准确度。方案二要求更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当公司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时,就选用竖向集成,进入方案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