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时评:利率市场化逼近 借理财产品小试牛刀?
“理财产品市场激战正酣,缘于各家银行借机实战演练利率市场化。”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岁末年初,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异常繁荣。

  “6%保本的理财产品还有没有?”元旦前一天临近5点,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银行里,虽然已拉下了卷帘门,但银行内还是人头攒动。“这么高的收益率,真是机会难得。”不少还在等号排队的市民纷纷议论着。排队的市民中,有的刚从其他银行赶来,手里还拿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

  数据显示,2013年12月21日-27日,新发行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中,近半数产品收益率已经超过6%,并且有近20款产品收益率达7%。

  “近期,银行间掀起的理财产品大战,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在尝试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利率市场化。”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在利率市场化脚步步步紧逼的当下,各家银行都在想方设法在这场无法避开的生存大战中,保留一席之地。在一定范围内,理财产品便首当其冲,成为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最佳实验产品。而杀手锏便是持续飙升的年化平均预期收益率。

  如市场预期,理财产品的高额收益率吸引大量资金年底前回到银行账户,为银行冲击年末时点做了贡献。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利率位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利率市场化雏形已现。

  而在银行内部,有人把银行理财收益率曲线,看成最接近市场化的存款利率曲线图。这是业内普遍认同的观点。

  因此,在现有条件允许情况下,各家银行首先在理财产品利率上小试牛刀,不失为讨巧地实战演练,既能感受利率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更能通过比拼寻找自身不足、激发创新动力。

  更有专家直言,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预演,这分明就是银行间真刀真枪的利率大战。“理财产品之战本质上是利率市场化的表现。理财产品的热销,更是增量方式改变的体现,与传统业务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道。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产物,理财产品的利率必然直接反映市场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到来,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不仅会有部分存款参与到理财产品市场,更多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会应运而生。

  未来,为了增加客户粘性,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对理财产品进行细分,而非一味依赖调高利率,这也是利率市场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必然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