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做超市很多年了,先后在收货、营运、商品这三个跟商品最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工作过,对于快消品的类别和重点单品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百货类商品却了解得甚少,最起码连超市有哪些品项都说不完整,但恰恰百货品类是毛利率最高的。
首先作为快消品的食品、粮油、日化、纸品等类别的宽度是有限的,一般来说2000平方米的标准超市与1万平方米大卖场在快消品的单品上差别不是很大,同样300平方米的社区店在品项上也可以和2000平方米的标准超市相提并论。但是百货的宽度就非常之大了,最大的超市也不过5万的单品数,而百货的单品数则是几万甚至十几万,确定你的超市需要哪些就困难很多。
其次对于快消品来说,进入超市不仅是最好的销售渠道,而且除了未来的网购以外,其他的业态都很难与超市竞争,当然这里指的超市包括了便利店、夫妻店等形态的广义名词。所以只要超市有一定的规模数量,自然这些快消品的供应商会踏破门槛地来找你,该来不该来的都会来找你。
但是作为百货的很多品类来说,超市并不一定是首要的或者必须要上的,百货的供应商不会像快消品的供应商那样把超市看得那么重。笔者所在超市成立10年来都没有金号、洁丽雅等品牌的毛巾,直到第11年才把洁丽雅引进来。
再次做快消品的供应商看重量,不在乎单品上架的多少,每个超市都有几个供应商手里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两个单品的,比如说纸盒王老吉、听装加多宝这对死对头。而百货为慢消品或耐用品销售周期较慢,由于超市处于强势地位,通常采用实销实结或超长帐期的办法对待百货类商品,使得百货的供应商必须大量铺货、搞人海战术才有足够的盈利。而且一般来说五组的饮料货架可以容纳20个供应商,而像塑料、玻陶、不锈钢、针织等类别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个供应商,可想而知缺品项之严重程度,更不要说深度、广度、价格带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街小巷有那么多卖百货的小地摊都可以养家糊口。只要摊主的喇叭一喊无论是拖把、菜板、抹布乃至钢丝球这些超市里极其冷门的类别都会围上一大群人购买,一些农贸市场里卖塑料五金的杂货店多达十几家。
另一方面,当快消品你发现缺品项、缺品牌的时候是比较好引进的,但是作为百货类如果你手头的几个供应商没有,那你就没办法去单独引进,除非你改变结算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一直以来很少接触百货类商品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型连锁超市在百货品项上基本相似,但跟本地采购的地域性连锁超市相比,有30%以上品项是大型连锁卖场所没有的,至于相同的条码估计80%以上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超市百货会是冷门产品大家都不重视,而适应当地需求的个体超市却能把百货做得红红火火?所以在笔者在对所在门店的类别逐一进行品类管理时,快消品的类别已经接近尾声了,一些小类别已经出现了100%以上的增长,但是百货类现在还处于品项的熟悉和统计上,这个过程将是相当的漫长和枯燥,所以需要管理者给与关注,把这个冷门的类别变得热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