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便利店而言,鲜食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自产商品,其利润往往比其他商品高,而且也是同行中差异化的优势之一。虽然鲜食在所有商品品类中占比仅三成,据统计,60%~70%的消费者都会进店购买鲜食。
鲜食还拥有较高的毛利率:毛利率通常在35%~70%之间。即使算上由于较高报废率产生的利益损耗,它依然比普通商品高出5%~10%的毛利率。鲜食还能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这被称作“并买”。比如你习惯在买便当的时候搭一瓶饮料,买面包时搭一盒牛奶。这就不难解释他们为什么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研发鲜食,频繁地推出各类特色商品,在该领域一争高下了。
自有商品的优势在于能够完全依赖自己的流通渠道,节约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通常,一般的商品需要附加许多广告营销费用,而便利店在自己的店里售卖自有商品,凭借自己的品牌信誉,无需再支付额外的行销费用。此外,他们还能让自有商品在陈列上享有特殊地位,比如将其摆放在更为醒目的货架,甚至用宣传板为其写下广告标语。
每家便利店都在努力扩大便民服务的范围,但事实上,这些业务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润。比如在便利店的尖峰时段,你买一个便当,他们就能获取几块钱的利润,而一笔公用事业费的缴纳才赚几毛钱,可办手续的时间却大大超过直接卖一个便当的时间。从收益角度考虑,如果把缴纳公用事业费的时间全部花在贩卖普通商品上,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收益。
便利店在24小时内至少要配送四次货物,其中常温食品和低温食品都是一天配送一次,鲜食则采用一日二配的方案。目前24小时便利店鲜食的配送分别在凌晨零点以后和下午1点之后,在此时间之后配送的鲜食最为新鲜。以第二次配送为例,鲜食从大仓发货,由物流团队按照固定的线路进行配货,下午1点~5点,货物会陆续到达各家门店。
第二次下午的进货主要是为了补充第一次的货源,而超过24小时的鲜食都会报废,所以店长必须通过POS系统精确把握便利店的商品销售信息,以此精确采购货品,降低鲜食的报废率。
对于小型便利店而言,陈列布局存在一个黄金三角,即饮料柜、鲜食柜和结账的柜台,三者的绝对距离在便利店中要拉到最远,以便让顾客在店里光顾的时间更长。货架的摆放标准主要是以让你拥有足够的活动、等待以及休息空间为原则。同时针对顾客群对货品摆放做调整,例如针对小朋友的食品或是玩具就会放在靠近腰间的低层货架上,方便他们接触。日系便利店的店面面积大约为80~100平方米,由大约21台标准货架构成,两个货架的间距在110厘米左右,杂志架的高度大约为1.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