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闫雪静) 1月24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中国科学院在京进行工作会商。双方就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发挥各自优势,利用物联网技术,携手打造新农村流通网络,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确定了合作要点。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顾国新,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施尔畏出席了会商会。
2011年9月2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署以来,双方在协议执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协议内容,在农资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作方面进行良好合作,成效显著。双方希望通过此次会商,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相关的工作要求,使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听取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以来的协议执行情况、下步合作要点和建议后,王侠高度评价双方开展的合作。她表示,协议签署以来,中科院与供销总社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农资物联网建设方面,双方共同推进应用与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农资企业参与农资物联网技术示范,加快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应该说,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资流通领域,是农资质量监管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推动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保证农资质量,维护农民利益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侠强调,双方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并给以很多政策支持。第二,国家和社会有这种需求,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第三,我们有工作基础,可以把这件事做起来。从这两年双方共同推进农资物联网建设的实践看,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效果也很明显,双方合作是选对了伙伴,也选对了方向。总社要得到持久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王侠提出,双方合作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产品成本要低。农资流通是微利行业,农民种粮收入本身也不高。如果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每袋化肥上涨的成本太多,那么不管农资企业还是农民来说,还是接受不了。二是要经久耐用。因农资从出厂到田间地头,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搬运过程中,很难做到轻拿轻放。所以技术上要做到耐摔耐磨耐腐蚀。三是简单易学。这个技术要让农民掌握,因为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要让科学技术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就好比傻瓜照相机,这样推广起来更容易。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占到全国农资市场份额的70%以上,只要我们的技术贴近行业需求、符合农村实际,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除了农资经营之外,供销合作社在日用消费品零售、农副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都可以引进物联网技术,提升流通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安全的服务,共同推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落实。
白春礼院长表示,科学院和供销总社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依托供销总社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平台,使我们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本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双方的战略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双方将在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愿意与供销总社一道共同努力,为提高我国农业和农资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总社相关部局负责同志、中国供销集团成员企业负责人、总社有关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了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