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第三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纲领性文件发布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全面提升食物质量


 

    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可以说,《纲要》立足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绘制出至2020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新蓝图。

    明确任务 细化指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据介绍,我国已经发布《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两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纲领性文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为第三部。这部《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从食物生产、食品加工业发展、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营养性疾病控制等5个方面,细化了21个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

    更加重视品质和质量安全

    《纲要》提出四条基本原则。包括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从数量、质量和营养改善三方面入手,《纲要》提出,要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

    《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重点发展优质、方便的食品

    《纲要》指出,我国将着力发展三大类产品。一是优质食用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

    二是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三是奶类与大豆食品。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同时,《纲要》指出要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在农村,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食物市场,方便农村居民购买食物。

    政策措施方面,《纲要》提出要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等六大措施。

(大 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