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3年,我国的金融改革步伐已进入快车道和深水区,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与利率市场化最密切相关的中小银行业必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这对于改制不满三年的吉林舒兰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多年来,舒兰农商行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还较为薄弱,尤其当前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必将为传统经营模式带来挑战,经营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经营风险也会随之加大。笔者以舒兰农商行为例,就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商行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做一粗浅探讨。
利率市场化对我行的影响
资金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收窄。舒兰农商行于2011年改制,由于改制时间短、规模小,经营模式仍然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近三年占比基本在9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以2013年经营为例,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4.38亿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以及金融机构往来收入4.32亿元,占比98.63%;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来源不多,原因是产品品种较单一、产品规模较小、新业务发展缓慢,没有贷记卡、理财、特色电子银行产品等较高附加值的业务,富余资金营运渠道比较匮乏。
贷款利率降浮空间较大。2013年,舒兰农商行各项贷款月均余额19.07亿元,其中,农户类贷款月均余额12.64亿元,非农个人类贷款月均余额2.67亿元,公司类贷款月均余额3.77亿元;贷款平均利率10.6%,其中农户类贷款平均利率11.4%、非农个人类贷款平均利率10.8%、公司类贷款平均利率7.8%。预测实行利率市场化后,无论是资金需求方的意愿还是为了竞争优质客户,都会打出优惠利率牌,届时,农商行的贷款平均利率可能会下降至8.6%左右,降幅18%。以2013年数据测算,农商行全年贷款利息收入将会减少3800万元。
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经营管理的影响加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难度更大。
资金流向难以确定。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必将给农村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流动性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可能面临资金流入相关经营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回补的情况,这样使资金停滞在经营项目中或资金重点流入实力强、品牌高、议价能力优的大银行,从而加剧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对高端市场和优质大客户的营销能力减弱。一是业务品种过于集中和单一,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仍然是绝对占比的主营业务,利润主要靠存贷利差收入来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科技含量相对不高。二是信息科技建设滞后。农商行缺乏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科学创新的理念,在银行网点的服务与运行模式与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无法使优质大客户享受到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农商行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因素不易于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大银行打价格战、对垒战,这对议价能力强、科技服务要求高的大型客户和专业化、规模化的优质客户的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应对利率市场化将采取的策略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金融脱媒深化、大数据网络金融的涌现,我国的金融环境和同业竞争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发展愈加重要和迫切,在这关键时期,对于改制不满三年的舒兰农商行来说,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针对所面临挑战和风险的特殊性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明确经营战略。利率市场化机制建立后,银行业稳定获取利差的现状将不复存在,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应立足实际,找准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本土化经营方式和流程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之路。一是要明确市场定位。随着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城乡的不断渗透,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农商行应时刻牢记自身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锁定目标客户,依托农村、拓展城镇,把“三农”和中小微客户作为服务的重点,与大中型银行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化经营、特色化营销,培育适合自身经营特点、本土化管理要求和农商行自身营销优势、服务专长的客户群体。二是要转变经营理念。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将逐步收窄,银行通过追求规模扩张来增加盈利的粗放经营模式已是过去时。对此,农商行要正确处理好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由单纯的“做大做强”的粗放型经营向“做精做优”的集约化经营转变,走规模、质量、速度、效益协调统一之路,不断促使农商行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调整业务结构。和其它商业银行相比,舒兰农商行存贷利差占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为此,要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实现经营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一是要切实改变当前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不断丰富业务品种。在抓好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加强与信托、证劵、基金公司、发达省份先进农商行等机构业务合作,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票据、债券等新兴业务的拓展力度。二是要努力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合理把握贷款期限和速度,科学掌控信贷增速、增量与投向。三是在科学用好增量的同时,努力盘活存量,向精细化管理要成果,向不良资产清收要效益,下大力气运用好各种政策、法律、制度,全面清收表内外不良资产,做到应收尽收,提高资产质量,壮大资本实力。
加快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后,农商行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坚持不断创新,才能挖掘效益增长点,才能实现经营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一是将逐步减小对存贷利差的依赖,积极寻求新的金融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要在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顾问、保险等附加值较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逐步向以赚取服务费、手续费、咨询费等综合收入为主的方向上转变。二是积极开拓个人客户市场。在发达省份的优质农商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网上银行及其相关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经营中,农商行要在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更丰富、更有效、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强化成本管控。从目前现行的成本控制模式来看,农商行只注重对宏观总体经营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而忽视了对每一项业务、每一个个体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违背了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和联效绩酬经营成本的要求。因此要优化管理模式、深挖内潜降耗、完善成本管控体系。一是实施事业部制改革,实现降本增收。通过计价中心建立资金池,确定资金的“批发”和“零售”价格,做实成本计价。利率市场化后,实施事业部制改革,有利于强化成本管控,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实现增收节支和减员增效。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打造精品优质银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竞争加剧,市场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具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靠近市场、贴近客户,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具有敏锐洞察力和科学判断力的勤奋、敬业、务实、奉献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
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对农商行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挑战,只要准备充分、未雨绸缪、科学应对,不仅能够化解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身的同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农商行的经营效益、品牌、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