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头上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2年前我调离海旺储蓄所时所拍摄的一张“全家福”。定格的储蓄所墙面已斑驳陈旧,从窗户里探出的烟囱清晰可见,青烟缕缕。每每看到这张照片,关于这家储蓄所的三年的记忆就徐徐飘来……
参加工作两年后,我来到了这家临海的储蓄所。没有大风大雨的天气,一脸古铜色的渔民就早披一身朝霞出门,晚带漫天繁星回家,到了秋季,轰轰渔船声、汩汩摇桨声和渔民拉网的吆喝声如一曲曲别致欢歌荡漾在海面。每当他们将打捞的鱼虾售出,就急急地赶来所里,存下他们的劳动成果。
渔民收获忙季,我们就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兑换零辅币等业务……说说笑笑间,所有业务顺利办理完毕。
那时,工作条件相对简陋,提供的服务也有限,营业室内靠生炉子取暖,雨伞、饮水机等便民服务设施都不齐全,业务开办得也还不全面。
闲暇时,练习业务技能和学习“充电”两不误,尤其,所主任既传授技术,又教我怎样对待客户,怎样更好地和同事相处,让我学到了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日子在送迎客户、听涛读写的指尖中悄然划过。期间,我先后获得了会计、出纳能手等多个称号,生活感悟和工作体会、建议等也变成一篇篇铅字发表在各媒体。储蓄所,锤炼了我的业务,成为敦促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离开海旺储蓄所,我被安排到了200里外的另一家联社从事管理岗位,期间断断续续听说储蓄所进行了装修改造,渔民的号子声基本难以听到,海边发展了大面积海参、扇贝等养殖区,客户在所里可以与全国各地客户办理汇划、网银等业务……
如今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储蓄所。储蓄所已整装一新,“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标识格外醒目。营业室里,员工们的盈盈笑语、规范的网点环境建设、齐全的便民服务设施……一时间,内心充盈了满满的自豪之情。
记忆里的储蓄所已渐行渐远,可却是我心中一道永远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