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家会问:究竟怎么转型和升级,才能吸引到投资公司的注意?提出这一问题的大多是传统型企业。从笔者在IDG过往的投资经验来看,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转型和升级对于传统型企业来说,其实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现在谈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换代,无非落实到三种路径:一是偏技术创新的,二是业务模式型的,三是产品升级型的。偏技术创新的转型或升级,就是用技术的创新来牵引产业发展,比如英特尔公司,用技术创新让你每年想换新电脑。从商业领域来说,依靠一个纯粹的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我国一直做得不太好。
而业务模式型的转型或升级,主要以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来使用户有一种更好更新的体验,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属于这一类。比如大家在电商上买东西,在携程上订酒店,在百度上找信息,用微信与亲朋好友联系。
尽管在多个领域中原创的技术和产品比以前增多了,但从颠覆性角度来说,至今在各行业中并没有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变革。因此,在目前阶段既然是做跟随者,就把跟随者的角色做好,并且将借鉴和模仿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产品升级是传统型企业在产业调整或升级换代中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传统型制造企业在产业调整或升级换代上,只是思维突破的问题。例如,日本企业可以将针的毛刺做到最低程度,中国企业想要竞争,就学习日本企业,把毛刺降到最低甚至超过日本人,这时中国企业就完成了升级换代。这样的企业,不用找风投,风投也会盯上你,因为做到行业质量第一的企业,就有机会做到品牌第一、市场第一。
产业调整以及升级换代中,企业每次都会纠结于两难:有变革就会有行业洗牌,就会有企业死亡。为什么大家总是担忧企业死亡,甚至要求不让企业死亡?
企业发展就如物种进化一样,也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在买方市场上,会自动剔除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而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就不会死。因此,无论从大环境角度,还是消费者的选择角度,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事情,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只有优胜劣汰,才能给整个行业提供生存空间,使得粗放型经济最后走向精细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