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必须学会超前的思考、超前的观察,以及战略性的思考,从而以动态、多维、非线性的思考带领企业持续成功。
在行业边界不断重构的情况下,企业战略的选择也需要更为灵活。越来越模糊的竞争边界,既会影响行业发展态势、打乱行业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改变着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纵连横”的关系。在如今的“无边界竞争”时代,企业之间为什么合作以及如何合作,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断重构的行业边界
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经谈到他在2008年与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之间的一次对话。施密特提议:“以后手机通话都免费,只对手机上的服务和广告进行收费如何?”王建宙说:“这样不行,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合作了。”
2008年,中国移动八大基地战略初具雏形,“动感地带”品牌和“全球通”品牌几乎将两个细分市场中的优质客户资源一网打尽。然而,到了2013年蛇年春节,微信清脆的嘀嘀声取代了短信的嘟嘟声。报告显示,2013年的短信、彩信、语音通话量都较往年同期有明显的同比下降。同时,微信的风行已经毋庸赘述,甚至某些业内人士把“第四大运营商”的桂冠也送给腾讯。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万达公司从地产进军文化产业,阿里巴巴从电商涉足物流,泰康从保险插手养老地产。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环境日新月异,行业边界在不停地消长变化。这种变化包括革新技术的普及、顾客需求的改变、社会行为的变化、行业价值链的重构等。
在中国,行业边界不断重构的情况尤其明显。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这就导致:一方面,很多行业起步较晚、成熟度较低,行业领军企业并没有建立很强的行业进入壁垒,所以很多潜在进入者跃跃欲试,而非不敢贸然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过于重要,审批权和资源优势让国企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行业里的机会,在“国进民退”的浪潮中诞生了背景与规模各异的、横跨众多行业的无数多元经营体。传统的“专注”与“多元化”的战略选择和思维方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企业合作的三种诉求
在如今的“无边界竞争”时代,企业之间为什么合作以及如何合作,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常是基于三种诉求:一是共同探索一个新的领域以分担风险;二是集合在一起以提高针对产业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议价能力;三是展开一定范围内的互惠互利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的双赢。当然,无论哪一种合作,其目的都是为消费者提供最优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
共同探索一个新的领域以分担风险,恐怕是“无边界竞争时代”最有可能形成合作基础的情形。阿里巴巴集团联合银泰集团等多家合作伙伴进军物流行业就是这种尝试。
阿里巴巴集团拥有海量的电商顾客和商家资源可以接入,银泰集团也在传统商业转型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智能物流网”对于阿里巴巴、银泰集团来说都是一个全新概念,网传的“千亿”投资也让多方投资者不得不更加谨慎。然而,电商的平台经验和高端商业地产的运作经验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新服务或者新体验,也将成为决定这一风险分担形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集合在一起以提高针对产业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议价能力,则是无边界竞争时代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产物。在市场无序竞争横行、成本和销售倒挂的当下,厂家之间趋利避害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秩序的恢复,也有利于制造成本协同效应,从长期来看,会为消费者带来价值。而针对产业链上游的集体议价,则更多是加强成本协同效应,增加了向消费者进一步让利的可能性。
展开一定范围内的互惠互利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的双赢,是无边界竞争时代最变化无常的一种合作方式。
苹果和三星这对“欢喜冤家”恐怕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两家企业在全球各国的法庭唇枪舌战,各自指责对方涉嫌专利侵权。另一方面,从iPhone1时代苹果就和三星开展了深度合作,三星在显示屏、处理器和内存的关键零部件上为iPhone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2012年,苹果为三星电子创造了大约9%的营收,是三星电子的第一大客户。
这种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互惠互利往往会让消费者享受到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在提高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往往也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从而改变市场需求,进一步影响着市场竞争的“边界”。
打造核心竞争力
合作也罢,竞争也好,这对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企业策略,实质上却是一母双胞,都是无边界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动态竞争的表现。在这种表现背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另外,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考虑以下战略问题:是否切入一个新的领域?能否维系现有的行业边界,进入一个和原本核心业务很接近的行业领域?是否闯入一个看上去和现有业务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实际上可以为客户提供相似价值的行业?能否不断地在自己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上投入资源,然后不断扩大着自己的边界,为后来者建立一个高高的壁垒?
这样的问题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新机会的出现(如行业管制的消除)、技术的突破、客户需求的变化、产业价值链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竞争格局的发展。
对于中国目前这种商业环境建设较晚、企业成熟度低的市场来说,理解这种情况尤其关键。特别是对大量长期享有结构定位优势的中国国有企业们来说,无边界竞争时代的来临,无疑更加需要这样居安思危的精神,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的机会里,成功的竞争者应具备什么核心能力?而这些能力应该由企业自身打造,还是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来互补?第二条路径的创新和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定位性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价格是多少,属于能看得到的、静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虽然看不到但比较关键的,即企业的敏感性、灵活性、适应性以及学习能力,属于软实力范畴。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对手来自什么行业,你也绝难预料到今天你的供应商会不会在一次技术突破或者渠道创新之后变成你的竞争对手,你更没法想到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会让你网站上的一个第三方应用获得最多的消费者时间从而绕开你的产品。
企业必须学会超前的思考、超前的观察,以及战略性的思考,从而以动态、多维、非线性的思考带领企业持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