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花生种植在即,49岁的曲波高兴地在家门口领到了除草农药。曲波是山东省荣成市城西街道从家泊村村民,除草农药是合作社免费发放的。
“我种了8亩花生,合作社每年都免费给咱发放农药,直接送到家。农闲时,合作社还给咱培训怎么种好花生。”曲波笑着说。
曲波口中的合作社是由荣成市社社有企业荣成市副食品有限公司在2008年领办的圣农花生合作社,曲波也是圣农花生合作社社员。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免费发放价值30多万元的农资。
除了免费的农资供应和技术指导之外,合作社还与曲波签订了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他家8亩地生产的花生。花生被收购之后,依托副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加工出口,提高花生的经济附加值。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花生产业发展,是荣成市社早在1997年就开始探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路径。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农业政策以及总社为农服务内容的变化,这一路径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通过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带动发展花生产业链的路子。
小生产促进合作模式变革
山东是花生生产大省,花生也是荣成市农民的主要种植作物,自然成了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自身发展,一直是荣成市社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副食品有限公司是荣成市社的龙头企业,也是荣成市社为农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具有独立进出口权,建有花生加工厂和生产基地,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检验设备,集花生的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花生产业,除了在国内销售外,从1991年开始,山东荣成大花生的出口,当前已在荣成家喻户晓。产品部分通过日本JAS规格有机认证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为“圣农”。副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副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花生出口的最初几年,花生出口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随着出口量的不断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
据副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2009年为例,出口日本的花生中有一批六六六超标,直接带来经济损失160多万元。”
如何保证货源稳定和产品质量成为当时制约副食品公司发展的瓶颈。
1997年,副食品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建立花生基地,实行花生加工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生附加值,发展花生产业链。
然而,副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花生产业链的战略在实施中遭遇了困境:他们越来越感受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很难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花生种植户参与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地组织好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无法保证公司对高品质花生原料的需求。
变革催生“菜单式”服务
唯有求变才能前行。
2011年,副食品有限公司再次调整经营管理思路,以圣农花生合作社为主体,对社员实行良种统一采购、农资免费发放、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菜单式”半托管服务。秉承扶持在前、承诺在先的原则,在每个种植村确定一名“农安员”,负责逐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按每亩40元的农资,无偿提供给基地社员使用。公司还将技术讲座与农资发放相结合,对种植户给予指导。到收购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承诺按高于市场价3%—5%的价格收购花生。截至目前,副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花生种植备案基地12.8万亩。
“加入合作社之后,(花生)产量上去了,每亩地能卖一万七八千块钱,比以前多卖二三百块钱。而且种植省心省事,也不用担心市场形势和售卖问题。”曲波轻松地对记者说。
荣成市社花生基地科长刘俊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08年以来,我们为基地的农户在农资、技术方面投入了200万元左右,但我们收获了质量可靠、产品稳定的大型花生生产基地,总的来说,效益是很可观的。”
轻松的花生种植和可观的利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性和管理主动性,合作社社员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圣农花生合作社已经扩展到崖西、荫子、城西等4个镇街,吸收入社农民3500户,花生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副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加工出口花生5000多吨, 创汇1200多万美元,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并带动了当地花生产业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日前,国家农发办下发了“2014年工作要点”要求,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变“小而散”的扶持方式。这意味着,更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也就是说,供销合作社的社有企业发展将迎来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本栏目由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