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5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管理企业“内斗”

□ 王运启

 

  2013年5月13日,上海家化集团爆发内斗。大股东平安信托称集团管理层涉嫌“重大违法”,免去葛文耀董事长的职务。但上海家化并不买账,双方矛盾加剧,大股东与管理层开始激烈交锋。5月16日闭门股东会的召开,使公众对“内斗门”的关注热度攀升至最高。

    风波爆发后没多久,上海家化的市值已蒸发48.9亿元。尽管“内斗风波”最后以和解收场,但投资者们犹如搭乘过山车的心情却一时不能平复。无论是控股股东还是中小股东,与管理层发生冲突,实际上都是一种利益博弈的体现。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上市公司的声誉而言,公众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都是不利因素;无论孰是孰非,在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化的今天,这些“内斗”都会使投资者、股民及公众质疑公司的治理结构,令企业管理“伤不起”。

    “内斗”不可避免?

    其实投资方和高管层这种矛盾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创业者没有理清企业经营发展和融资之间的关系。在引入投资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投资者的目的是财务投资还是收购性质?

    而很多创业者为了获得足够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往往会放弃企业的控制权。许多公司创业者引进投资后股权被稀释,对公司控制力减弱,或者是自身能力不符合公司的要求被踢出局。但是,创业者作为管理层也有一定的股权,又比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运营,所以很容易会同资方在企业发展方向上产生分歧。

    当然,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风格, 新浪就曾经没解决好这个问题,创始人王志东与董事会爆发激烈冲突,被开除退出。但后来通过MBO分散股权,管理层保持了稳定,不管是战略还是业务层面都发展得很好。还有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是技术出身,海信就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海尔的张瑞敏以管理著称,海尔的战略就特别注重企业管理;苹果的乔布斯是个技术狂人,苹果公司走的也就是技术流。

    投资方和管理层实际上是委托代理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利益之争,任何企业都有不完善的制度,不存在完全没有矛盾的投资方和管理层。在公司管理学上有种说法是“合理的制造和利用矛盾可以带来好的效益”。只要矛盾不激化,对于投资方来说,在各方力量制衡和监管上是有利的。

    敲响管理警钟

    在目前中国经济背景下,做实业确实很难。很多人因此转去做投资,追求财富收益的增长。但是,这些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良莠不齐,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往往会过于短视。而且由于自己是做实业出身,在所投资企业发展不好时,会有插手经营管理的冲动。如何迅速“化解矛盾,平息内斗,降低损失”,为企业管理敲响了警钟。

    1.处变不惊,充分准备。当矛盾出现时,企业应该端正态度,持续积累积极正面的资本市场形象;应该在制度和流程上合理设计,在关键时间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应该不断发掘新的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方式,尝试新的工具,充分利用外部条件。

    2.大局为念,文化融合。很多创业者认为企业是自己创造的,当与资本方发生分歧时,不愿意妥协。这些人在企业内部又富有号召力,很容易造成公司分裂。其实一个企业更换CEO是很正常的事,这是资本方的权力,高管应该以大局为念大方接受。并且,不同背景的投资方也应做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以适用目前企业的诸多管理理念,确保企业运营管理是在正常轨道上。

    3.能量正向,求新求变。一个足够重视投资者利益,能够持续投入精力维护投资者关系的高管或企业,能够传递正能量,更快地化解权力争斗危机。企业控制权之争,孰是孰非往往难以判断,应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渠道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而谁更关心公司治理,谁更关心广大股东利益,谁就将会得到更多支持。

    4.稳固管理,结构合理。管理层是做事的和董事会或投资方的分歧不解决,对自己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公司用期权来把管理层的利益和公司绑在一起,并且双方可建立的契约里包含有一定的激励措施,给管理层一定的鼓励。同时,公司治理中我们通常说的“两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都有各自的分工,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公司像美的,公司的管理体系就非常完善,创始人退出管理层的步骤走得很稳。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