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日前召开的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要求商业银行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审批和发放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在楼市终于进入去泡沫化阶段的敏感期,央行的这一口头要求,引发公众热议:央行即将出手托市吗?
与其说央行的新要求是托市,不如说央行希望商业银行保持其应有的信贷功能。今年以来,在银行房贷额度普遍告紧的情况下,个人房贷的办理周期突然被拉长。其原因是,去年以来受互联网金融影响出现的银行存款搬家现象,部分限制了银行的放贷空间。严格的存贷比政策要求和存款考核压力,进一步强化了银行“钱紧”的外在表现。出于资金回笼的需要,商业银行普遍开始将信贷结构向回报周期较短的小额贷、经营贷、消费贷倾斜,而将房贷置于了非优先位置。即使发放房贷,也是上调利率者优先,有打折诉求者靠后。
尽管房贷收紧是银行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但其副作用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目前的楼市调控政策是以行政调控为主导的非常态,限购等调控手段可能对有正常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群体造成“误伤”。
楼市调控不是不满足正常的居住权,楼市去泡沫化也不等于去杠杆化。这应是央行强调加快个人住房贷款发放节奏的本意所在。
而且,加快个人住房贷款发放节奏也未必会起到托市的作用。一方面,对个人住房贷款的申请资质仍然严格,门槛趋于抬高,加快贷款发放节奏产生的市场效应仍将被限制。另一方面,楼市之所以形成泡沫,本质上是地价占比过高、流动性泛滥、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共同催生的结果。其内在驱动力与是否发放房贷并无直接关联。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在经济仍在合理运行区间的情况下,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这实际上已经限制了货币超发推高楼市价格的空间。而随着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市场门槛逐渐降低,社会资本正获得新的进入区域,之前不得不涌入楼市的资金也有望因此分流。
实际上,即使央行从口头要求形成文件,也未必能改变目前房贷收紧的态势。商业银行有经营自主权,对贷款风险也有其内部评估机制,这就决定了加快房贷发放节奏将呈现差异化景象。
而差异化经营,让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对消费者最有利。就此而言,与其期待房贷宽松,不如期待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让我们能够用脚投票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