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不丹的短暂旅行,让我对幸福有了很有趣的体验。
不丹是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发展进步水平的国家。
他们把整个国民的幸福分成几大维度:国家的经济发展算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不超过30%;第二是人民互助的程度,就是在没有利益的前提下人们是否愿意互助;第三是国民用于祈祷和冥想的时间;第四是人们生气的时间;第五,森林和绿地面积占整个国爱家的比例。
不丹人用这种方式考察一个人在这个国家是否幸福,每年整个国家的政策又围绕着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而展开。如果一个不丹人在一年当中生气有26次之多,那他就是一个不幸福的人,就会有人去帮助他。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基于全国人民的幸福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外在状态来展开调研,然后持续地进行改良。
我的一位不丹的朋友告诉我,不丹皇家的航空公司只有两架飞机,国王到其他国家出访时也要乘坐,不少人常常在飞机上碰到国王,还跟国王合影。
不丹经济的发展不太现代化,公主的房子跟一般老百姓的房子大小差不多,装修也差不多。我到过很多平常的不丹人家里,都没有太大差别。一般不丹老百姓的家里就是一栋三层的小楼,最下面一层是牛羊,中间一层是人住的,最上面的一层是神龛,做礼拜用的。
不丹有很多从各地来朝圣的人,也有很多人在路上磕五体投地的长头。我们问他们的财产有多少,很多人家里面的钱其实很少,如果折合成美元的话,可能就是一两百美元,全家的物质财产也就这样一个数量级。
在西方人看来,财富是跟幸福连一起的,但到底哪个是主体、哪个是附属,就很值得示玩味。
有人认为财富是主体,有了财富就有了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是主体,财富是一促种作料。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就是所有财富的增长,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