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5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曾国藩的“杀手锏”——得人才者得天下

王逸凡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那么,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到底有何非凡之处,而令很多顶尖人物折服呢?

    其一,求贤若渴。

    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视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度、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

    对人才的重要性,曾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认识得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

    其二,相人有法。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

    在选人时,他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其三,量才适用。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的、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其四,琢玉成器。

    对于可造之才,曾国藩在培养上所花的工夫可谓不遗余力。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

    其五,奖励为重。

    曾国藩深谙人才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通过不停地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还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其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