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5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畅通结算渠道
农信银支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蔡 靓 通讯员 冯 薇

    核心提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借助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全面联网,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合力共赢,实现农村资金体内良性循环,从而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带动信用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李凤利最近心情不错,立夏了,他的水产收购又迎来了旺季。“生意挺好的!”他每个月都要从山东等地收购鲍鱼、海蟹等新鲜海产品在本地销售。“一次收购要给供货商汇十几万的货款,都是通过农信银快汇,特别方便!”他说。

    李凤利的三利水产商贸有限公司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区,公司业务涉及水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整条产业链,他本人也是天津滨海农商银行的老客户了,和外地的生意往来几乎都用天津滨海农商银行的四海通借记卡。“有时去外地进货,看完货立马找当地的农商行把货款转给供货商,咱‘农信银快汇’业务省去了携带现金的麻烦,而且钱汇过去立刻就能到账。”

    李凤利的情况并非个例,据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商银行,下同)近8万家网点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累计办理的“农信银快汇”业务量超过4亿笔,清算资金量超过8.3万亿元。自2006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通过该系统办理的各类支付结算业务量和清算资金量迅猛增长,2006年成立之初业务量为96万笔,清算资金11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业务量12153万笔,清算资金24661亿元,业务笔数和资金量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9.69%和115.30%。

    支付平台助力

    支付结算渠道的畅通,提升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水平,为城乡居民带来了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农信银业务对我行维护客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及小微’的区域性银行,天津滨海农商银行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联通全国近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服务‘触角’延伸向全国,包括以前未曾触及的偏远地区。”天津滨海农商银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于连均向《农村金融》周刊记者介绍。

    2010年以来,为加大向广大城乡客户宣传“农信银快汇”业务的便利性,天津滨海农商银行每年都在辖区内,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等客户群体,尤其是在长假、重要节庆期间,组织开展广泛而富有针对性的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宣传活动。

    “今年,我们将结合第二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改造时机,重点加强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推广,主打‘农信银快汇’业务品牌。”于连均说。

    据了解,天津滨海农商银行近90家机构网点中,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覆盖面已达一半以上,汇兑结算的便捷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户熟知“农信银快汇”业务,该行尚北支行平均一天办理20余笔、一个月办理600多笔的业务笔数极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不只是在天津,在全国各地,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将当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连接起来,形成了“八万网点连城乡”的“网点广覆盖”优势,使身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借助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全面联网,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合力共赢,实现农村资金体内良性循环,从而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平台背后的科技支撑

    农信银中心依靠先进的理念和信息技术,将全国近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连成一体,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据农信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农信银中心开发建设第一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主要处理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间实时电子汇兑、银行汇票、个人账户通存通兑等资金清算业务,填补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银行汇票和个人账户通存通兑等业务空白。2010年7月3日,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省辖核心业务系统全部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形成覆盖全国近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的跨省、市、自治区异地实时资金清算网络,将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我国内地边远农村。

    同时,根据农村金融特点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农信银中心充分发挥联通城乡的农信银支付清算网络优势,会同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同规划、共同建设了农村电子支付平台。该平台包括农信银共享电子商业汇票平台、农信银共享网上银行平台、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平台、农信银共享网上支付跨行清算平台、农信通自助金融服务平台和农信银共享多介质金融服务平台。

    “通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采用共享平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富民惠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将电子支付网络向我国农村地区延伸,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农信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

    据悉,农信银中心还于2011年7月启动了第二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项目建设。该系统是在第一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主要业务功能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系统架构、扩展业务领域、丰富业务功能的新型支付平台。该平台新增了对公账户通存、第三方转账、协议付款等10余种业务类型,并支持受理渠道与介质的多样化。同时,借鉴先进的支付清算管理理念与技术,强化了业务承载与风险监控能力。

    截至目前,甘肃省联社、内蒙古区联社已顺利完成第二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切换上线工作,切换后业务正常开展且系统运行平稳。

    “今后,农信银中心将按计划确保成员机构分批有序切换接入,保证新旧系统无缝对接,持续提升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保障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农信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农信银中心已形成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为核心,农村电子支付平台和农信银共享灾备平台为辅助的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创新了农村地区的支付产品与服务模式,扩大了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网络的覆盖面,丰富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打造出极具价值的“农信银支付”服务品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