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围绕消费者重新进行战略调整后,将有效提升当前环境下的预测、执行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这也是零售商支持消费者随时随地同步购物所需的五条准则。
一致的客户互动
消费者常常希望与零售商之间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零售商可以通过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活动分析(例如购买或放弃了哪些商品、偏爱哪种送货方式、“赞”过哪些商品、哪些体验促使顾客进行了网上评论等),深入了解消费者或进行顾客分组,所有这些数据均应纳入决策支持信息,以指导零售商未来的行为及其与消费者的沟通。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客户关系,也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例如,已经购买了割灌机刀的顾客,零售商仍可以通过发送草坪机或其他草坪维护设备的电子优惠券与该消费者自动保持联系。
有针对性地提供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购物过程通常跨越多种销售渠道。因此,零售商需要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在不同渠道中如何进行商品搜索。例如消费者可能会先在网上搜索流行的鞋款,但仍希望在实体店进行试穿。
零售商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上文提及的顾客交互数据,方能基于实时的顾客偏好做出选品决定。选品计划员不仅要有这些数据,还必须能够将选品和交货方式联系起来,方便顾客按照选择的途径收取商品。
实时灵活、快速响应的供应链
当前许多零售企业仍仅利用静态规则进行补货:通过某配送中心将某供应商发出的某商品发到某店群。但要实现跨渠道选品,零售企业则需要在后台以最经济的方式将商品送至供应链的任何一环。这就意味着退货处理应和销售或调货一样灵活。这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的零售供应链计划和执行技术和流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进行合理投资,从而实现更敏捷的供应链,同时保持盈利。
分布式订单管理,保持盈利
满足顾客的收货偏好十分重要,但零售企业也必须建立利润规则,确保在按顾客偏好进行交货的同时保持赢利。显然,零售商的利润率会由于下单方式、商品类型和交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零售商的信息收集和订单管理决策能力越强,建立基于细分市场和顾客行为模式的规则就越容易。
企业范围的需求管理和预测
随着不同渠道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确定供应链的库存位置对零售商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难。目前大多数零售企业都不具备必要的库存可视性和能力,进行跨节点的需求分析,并汇总成单一预测。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消费者行为并非是靠直觉的。有能力辨识此类关联并利用这种知识指导各销售渠道的选品和补货的零售商,将能够在更大的利润空间基础上预测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方式。